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1-09-26 21:3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林长制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省政协组织召开此次月度专题协商会,主要目的是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立足于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要求,更好助推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会议筹备过程中,我们分别到旌德、祁门、石台县等地开展调研,组织赴广西考察,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了解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调研考察,下面我作简要发言。

  一、带头先行先试,林长制成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生态兴则文明兴,遍数世界文明的发端之地,无一不是水量丰沛、田野肥沃、植被茂密、生态良好的地区。中华文明之所以在东方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东方长久屹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基本完整地保存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森林和自然环境。

  我省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林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2017年开始试点探索林长制,2018年全面推开,2019年创建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林长制写入新修订的《森林法》,入选中央改革办“十大改革案例”。今年又出台了《安徽省林长制条例》,推出“林区警长制”“林长+检察长”“民间林长”等系列新制度。

  我省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和高位推进林长制工作,形成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强大合力,释放出良好的治理效能,创造了许多好经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模式,也成为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典范。

  二、对标“两山”理念,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大有可为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殷切嘱托,我省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是林长履职尽责机制还需完善。推行林长制的初衷不是把林长管辖区域的森林资源管“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但现实中,有的地方没有发展林业的长远观念,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对已经出台的督察、调度、信息公开、一林一员巡查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具体工作安排不详实,没有充分发挥预期效力。部分基层林长害怕失控,采取“一刀切”措施,宁可不作为来“保护”森林资源,限制了林业发展。

  二是“双碳”目标实现路径还需明晰。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各地均在积极谋划建立省级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我省作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当前,我省在碳汇交易试点、碳汇基金成立等方面,还存在森林碳汇家底不清、碳汇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是林业产业发展环境还需优化。林业保护发展资金投入少、生态补偿标准低、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等问题较为普遍。市场、政策、科技等服务能力和举措还比较弱,产品附加值、康养价值、教育价值、环保价值等开发相对缺乏。林业产业规模小,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较为突出。

  四是林业发展基础还需加强。一方面,林长制基层基础还不够坚实,机构改革过程中,林业管理职能划转自然资源与规划部门,林业专业人员不足。基层林长培训不够,森林公安部门整建制划转后,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开展难。另一方面,林业信息化建设还不够有力,各市、县开发的林长制信息化平台标准不统一、功能不一致,基层林长使用端和公众交流平台操作不够便捷,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管护配套信息化服务手段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持续改革创新,在接续奋进中争取更大发展

  一是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压实林长职责。科学确定林长责任区域,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考核目标,构建全域林业资源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体系。重视乡村基层林长队伍培养工作,加大涉农涉林法律法规、林长制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打造一批“护绿、增绿、管绿、活绿、用绿”的基层林长“带头人”。

  二是进一步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组织编制我省林业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林业碳汇发展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政策措施等内容。加快开展林业固碳能力调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固碳增汇能力评估等工作。结合我省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积极参与国家碳汇市场交易。

  三是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环境。推行林长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鼓励各地在“三权分置”和完善产权权能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快发展高效林业、林业复合经济,以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造林企业、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旅游交通设施以及相应配套体系,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打造森林休闲康养品牌。

  四是进一步夯实林长制基层基础。积极推进《安徽省林长制条例》等相关规定落实,从顶层设计上优化基层林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措施,适当向乡村两级林长倾斜。谋划林长制信息化“智慧升级”,统一数据上报与交换技术规范及接口技术开发规范,开发面向各级林长尤其是基层林长移动端应用的系统模块,配套建立森林防控信息化监控体系,提高预警和查处问题的能力。

  【滁州市政协主席汪建中】

  我发言的题目是《“四个发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林长制,安徽首创,全国推广。实施以来,护林活绿,效益彰显。仅以滁州为例,林长制以来,森林覆盖率由31.6%上升到36.2%,增加了4.6个百分点,平均年增超1个点。

  按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一手抓减排,一手抓区域生态补偿,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化,都是重中之重。森林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约45%的有机碳,年固碳量约占三分之二。实现“双碳”目标,林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今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近期,就意见的贯彻实施,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大家认为,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要以建设碳汇森林为新抓手,重点在四个方面发力:

  1.深化林长制改革,当务之急,要在调整林分结构上发力。固碳基础在林。当前安徽林分质量不高,是实施“碳汇森林”的最大短板,如滁州现有林木三分之一以上是退化林、低效林。基层林场反映,“林分结构调整难,不是我们不想动,而是上面不给动不能动”。若不能尽快改变这个局面,林业贡献对碳汇森林行动,就是无源之水、沙中垒楼。建议:新一轮林长制,要把林分结构调整作为一项要事急事来抓,省级尽快出台详细的、带有时间表的林分结构调整意见。明确每年的改造计划,尤其要与松材线虫病除治相结合,让各地改造有据、干事有序、推动有力。

  2.深化林长制改革,重在平常,要在夯实基础工作上发力。基层反映,意见中明确指出的,碳汇计量检测、固碳能力调查、增汇能力评估等,他们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做、做什么。建议:一是成立省林业碳汇研究中心,依托中科大、安农大等高校资源,定牵头专家、建攻关专班,组织专项基础性研究,力争为国家提供安徽方案;二是加快建立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点,尽快摸清全省林业碳汇家底。滁州已多次向国家林科院和省相关部门争取,在滁州设立碳汇计量监测点,我们将努力把监测点效用发挥到最大,为全省碳汇森林行动作出滁州贡献;三是成立分级分类智库体系,由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高校专家、林场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省级智库开展“项目化”研究,成果由市级智库承办,县级智库落实。

  3.深化林长制改革,拉高标杆,要在建设交易平台上发力。8月20日,国家林草局提出,要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就全国而言,碳汇森林行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谁有了平台谁就有主动权。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安徽要拉高标杆,在林业碳汇平台搭建上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建议:一是争取“三个第一”。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林草局汇报对接,争取第一套林业碳汇交易规则体系、第一家省级林业交易所、第一笔实质碳汇交易落户安徽;二是争取碳汇交易定价权。积极争取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在安徽落成,争取碳汇交易定价权,优先保障省内企业碳汇需求;三是争取建立碳汇线上交易平台。探索发放林业碳汇权益电子凭证,在碳汇收益权交易、质押、融资等方面寻求突破。

  4.深化林长制改革,创新求效,要在政策扶持成果上发力。意见提出了很多含金量高的支持措施,如创新“政银担企”模式、完善林场考核激励等,关键要见到实效。建议:一是金融扶持。细化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反向激励等政策,用活林业抵押贷款担保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如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首个国储林项目商业性银行贷款,均落户滁州。目前,我们正与浦发银行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组织寻求合作,探索建立市级林业碳汇基金;二是林权分置。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度,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用活经营权。通过“三权”分置,为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赋能,引导林农多种碳汇林,既“卖树木”又“卖碳汇”。三是纳入考核。将碳汇森林行动纳入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考核内容,以考核推落实。

  【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余成林】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完善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我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17项重点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我省公益林面积达2505.7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7.2%,公益林补偿资金已成为广大林农稳定收益的重要来源。安徽是全国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省之一,从2003年开始建立补偿基金,历经多年补偿范围由小到大、补偿资金由少到多,但距离科学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仍有差距。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

  1.补偿标准有待提高。我省现行的是2015年制定的《安徽省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亩省级公益林每年补助15元。时至今日来看,补偿标准已远低于商品林和经济林收入,林农对划入公益林积极性不高。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公益林补助标准也处在较低水平,如长三角地区浙江省为33元/亩,江苏省为30元/亩,中部地区江西省为21.5元/亩,湖南省为18元/亩。

  2.补偿效果有待加强。我省在2018年制定了《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奖补办法》,简单来说即县(区)每提高补偿3元,省、市给予1元奖补。此办法在两年多的实施中效果还不明显,2019年仅马鞍山、铜陵、黄山、安庆四地市获得奖补,2020年仍仅有马鞍山、铜陵、黄山、芜湖四地市获得奖补,其余地市尚未开展。究其原因,是对于公益林面积大的山区,其县(区)本身财政相对薄弱,能提高的补助比经济发达县(区)低,配套补助也相对较低,这让承担生态责任更重的山区反而补偿更低,形成错位。

  3.补偿方式有待改进。现行补助办法仅仅考虑森林面积这一个因素,对生态公益林的区位、地类以及立地条件、树种、树龄等林分质量因素均没有考虑,单因素的补偿标准无法反映真正的森林生态效益。同时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市场化、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林业周期长,投资见效慢、风险大,在现行的补偿机制下,社会资本因看不到直接经济效益,投资生态公益林积极性不高。

  当前我省正在制定《安徽省省级公益林划定和管理办法》。为更好制定该办法,完善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议如下:

  1.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公益林补偿稳定增长机制。在补偿标准上,省级公益林以省级财政补偿为主,额度上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议每亩每年提高至20元左右,以后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增加。对生态公益林周边地区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以扶持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经济发展,使林农得到合理补偿的同时能更多创收。

  2.合理设置补偿方式,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分类机制。将生态公益林划分若干保护等级,考虑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根据等级给予不同补偿标准。参考福建等省做法,将公益林划分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等种类,根据森林生态效益赋予不同补偿标准,以提高林农积极性,引导林农提升林分质量。同时,依据不同地域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分类补偿,对于公益林面积大、承担生态责任重的市县,应提高省级配套奖补比例。

  3.探索社会多元投入,建立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结合机制。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森林生态补偿的主体是受益的部门或群体,包括政府、企业、自然人及其他组织。如果单纯把政府当作生态补偿的主体,其他受益者及污染者就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建议对能源重点消耗单位,要求其拿出一定额度资金作为生态环境补偿费,引导碳交易履约企业优先购买林业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鼓励通过碳普惠等形式支持林业碳汇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我省绿色采购机制,优先采购经统一绿色产品认证、绿色能源制造认证的产品,为生态功能区的产品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省政协委员,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学文】

  我发言的题目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体系》。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统筹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文章,前提是多措并举护好绿。目前,松材线虫病对我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松林景观构成极大威胁,对有效“护绿”带来重大挑战。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肉眼无法看到,松树一旦感染,最快40天左右死亡,如不进行人工干预,3-5年便可摧毁成片松林。据统计,我省松材线虫病疫情已涉及10个地市49个县区425个乡镇,分布范围广,防治任务艰巨,特别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天马、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皖南古村落均有疫情发生,关系着安徽形象。2020年,为解决传统调查监测手段效率低等问题,我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GPS辅助地面核查等技术,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高质量完成安庆大别山地区300万亩松林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圈定异常林木工作靶区65万亩,查找松材线虫病疫情面积43万亩,成效十分显著。2021年3月,省地矿局配合省林业局编制了《安徽省松材线虫病卫星遥感监测方案》。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体系,更好服务林长制改革。

  1.注重由点到面,全域化建立森林疫情监测网络。卫星遥感监测兼具速度快、范围广和成本低的优势。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拍摄面积大、数据处理高效快捷,可在短时间内对全省林木异常情况进行大范围筛查,为后续无人机遥感和地面核查提供靶区,使后续工作更有目的性、更有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尤其高分辨率遥感不受地形地貌影响,可对监测区域进行全方位拍摄,可全面获取异常变色木地理位置、面积、数量,极大提高了监测准确度。同时,卫星遥感监测成本为人工调查成本的十分之一,在大范围常态化监测方面有巨大成本优势。建议下一步基于林长制“一张图”,依托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等技术,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松材线虫病“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全面、准确监测,实施及早发现、及早清理,靶向治理,逐步压缩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范围。

  2.注重从单项向多项,多样化拓展监测目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相机、视频探头、移动终端、物联网监测设备等多元监测手段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仅可实现森林防火巡视、病虫害疫情监测,更可动态监测植被覆盖情况及造林等情况。目前,我省正部署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建议尽快拓展监测目标,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监管等多样化监测体系。

  3.注重从实践到理论,科学化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特别是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我省现有林地面积6262万亩,人工造林89.4万亩、封山育林63.2万亩、退化林修复72.4万亩、森林抚育75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22%,但固碳能力尚待计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有待评估。建议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建立由遥感数据驱动的植被固碳量测算模型,更加准确核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量和价值量,客观评价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林产品供给、森林游憩与康养等能力,为我省“双碳”计划实施提供科技依据。

  【六安市金安区林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民革六安市金安区支部主委罗俊荣】

  我发言的题目是《多措并举 加快现代林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实施林长制改革,林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林业产值逐年上升,逐步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路子,但我省林业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矛盾依然突出。林业发展依然过分依赖于对林业资源的利用,未能很好的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林业资源禀赋发挥不足。“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三是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市场领导力的企业及品牌。四是林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资本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五是林业经济转型升级较慢。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森林文化等新型业态发展不足、管理服务水平落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链条过短。为此,建议:

  1.优化林业产业布局。根据“南部山区千峰竞秀,中部丘陵千坡相依,北部平原千里平畴”的资源现状,从整体上优化布局,推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南部山区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特色经济林、林下平衡种养业、森林旅游康养业发展。在中部低山丘陵地区鼓励林果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植的造林模式,推动油茶、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高效经果林等适应性高的林业产业发展,在提高蓄积的同时,提高林分抗性、稳定性和林业经济效益,同时,积极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林果产业示范园,促进林业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在北部平原地区以绿色长廊和城镇绿化为重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发展湿地旅游、城市旅游和构树、杞柳等林业产业发展。

  2.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升木本粮油产业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努力引入工商资本“去库存”,大力发展加工业来带动林业一产的发展。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区,扩展林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格局,依托长三角发展战略和合肥都市圈辐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加大林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林业知名品牌,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整合资金、多方投入、加大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实行重点倾斜。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让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给予林业企业更多支持,创新林业金融服务产品。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重点支持森林休闲养生设施、服务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4.加快林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林产品品牌认定试点,以标准化为基础,培育一批安全放心、社会公认的林产品品牌,重点进行宣传推广。围绕特色和优势产品,加大品牌的创建、培育、推进力度,努力打造“一地一品”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互联网+林业产业”行动,加快发展林产品电子商务,把“网上林业”与“实体林业”相结合,拓展林产品发展市场。多举措开展品牌宣传,把握林产品高端化的趋势,让林产品从“有身份”到“有身价”。

  5.加快现代林业经济转型。依托我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打造红色为本、绿色为基、特色鲜明的现代森林旅游发展体系;依托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等创建工作,培育点、线、面结合的森林休闲养生发展新格局。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旅游、+体育、+文化等新业态,加快森林康养创意产品开发,初步形成集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打造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省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高慧】

  我发言的题目是《注重科技创新 助推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安徽省作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自2017年率先在合肥、安庆和宣城开展试点以来,逐渐形成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体系。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示: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双碳”背景下,各级政府以及各个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探寻“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我省作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双碳”目标既是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林长制改革这一顶层设计的核心任务。为此,建议:

  1.开展关键科技攻关。瞄准“双碳”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整合全省林业研发资源,在项目布局、课题立项、研发重点、集成配套等方面紧密协作、有机分工。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积极组织培育碳汇森林,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为实现我省“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持。围绕如何使森林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固废排放总和之间实现平衡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林长制改革综合效益研究,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试验实证及数据支撑。与此同时,应充分重视我省乡土树种、特色品种、特色经济林树种等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层面实现市级统筹、县级推进,力争每个市至少与1所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鼓励在“双碳”方面有研究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凝聚力量,形成地域特色原创成果。

  2.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调动产学研用金各方面创新要素,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我省创新平台建设。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开展重点领域联合科技攻关。加强黄山和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提升基础研究、野外观测能力。并以此为示范点,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和统一化,形成以点带面全省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加强创新平台监管,实行季度报告制度,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和运行规范。鼓励申报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林业科技创新增长极。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切实把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稳定各级林业科技管理、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普及推广、标准化及主要科技指标纳入本地“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并通过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构建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的林业科技投入体系,确保林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鼓励林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林业科技创新,推动林业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各级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支撑经费,组织实施示范区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用于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4.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应加大国家、省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力度,完善林业科技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林业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研发机构实施林业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计划,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面向基层林业生产、管理和服务需求,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同时,要切实提高相关产业人员待遇,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认定的申报单位,实行以奖代补,将技术职称评聘、职级晋升与科技成果和参研情况挂钩,建立起激发科技人员投身林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董事长吴伍兵】

  我发言的题目是《积极投身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在林业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我来自安庆宿松的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我想用一句话表达对林长制改革的感受:对农林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涉林农民来讲,林长制改革就是阳光和雨水。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我亲身体会有以下三个具体变化:

  一是为产业主体带来了更多好政策。林长制改革后,宿松县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政策。有加快林地流转方面的,有绿色金融方面的,有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叠加保险方面的,每一项政策都有“干货”。企业在“五绿”行动中,能够享受到市、县两级在芭茅山改造、新造林、退耕还林、林区道路改造、水利设施建设、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等多项奖补资金,得到实实在在的扶持。

  二是推动了绿色金融服务创新落地。2019年以来,安庆市与国家农发行深度合作,开展全国首个林长制项目贷款试点,全市累计获批中长期贷款49亿元。宿松县启动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项目”,总投资6.17亿元,其中通过林长制项目贷款试点,筹措中长期债务资金4.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7%。龙成集团获贷2.9亿元,成为林业经营主体贷款试点全国第一单。设定贷款期限15年,前3年为政策宽限期,符合油茶产业发展特点,有效破解了困扰农林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是促进了部门与产业主体的发展关系。市、县四大班子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组织林业、财政、金融、交通、农业农村、水利、保险等主管部门,以及乡镇负责人、经营主体代表等参加座谈研讨,提出困难,找出办法,挖出优势。在企业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相关部门认领任务清单,专班推进挂图作战,每月上报进度。这一系列举措,让企业感受到,林长就在我们身边,既在引导我们,也在帮助我们。目前宿松县油茶已发展到16万亩,林地收益率全面提高。林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订单种养等,农户也分享到红利。我们集团栽培油茶7.03万亩并发展林下种养,带动农户15000户,累计增收2亿多元。

  在实施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中,我们希望林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能够得到更多政策扶持。为此,建议:

  1.向“山区富了”努力。近年来,山区植被得到良好恢复,但一些坡度很大的山区,这些植被,多是野生灌木,“增绿”不“增富”。建议把支持政策与林地的坡度、改良林地的难度挂钩,引导林业主体攻坚克难,关注山区野生灌木林的改造,变“山区绿”为“山区富”。

  2.支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毛竹林、杉树林这些用材林,林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议出台政策,引导林业主体进军用材林地改造,科学规划和改善道路,把竹山、杉山盘活。另外,林地都是山地,保水困难,防旱压力大。我们认为:鱼鳞坑是一种良好的保水措施,可以增加山地含水量,提高地下水含量;坡度相对较小的经济林可以发展滴灌。建议出台政策,引导林农、林业企业在坡度大的林地遍挖鱼鳞坑,坡度较小的林地发展滴灌。

  3.支持木本油料林下种养。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资源,油茶林1-6年,香榧林1-15年,郁闭度低,适宜发展林下种养;即使郁闭度高了,还是有条件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养鸡。建议出台林下种养奖补政策,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

  4.支持林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业发展。林下种养的农产品需要初加工,林产品更要发展精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仅有加工还不行,还要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建议完善林业贷款政策和贴息政策,激发企业积极性,发展产品加工业。

  5.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加林业建设。农户栽培200株油茶,10株香榧,养鸡100只,养猪2头,年增收2万元不是梦。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多品类发展订单种养,解决农户加工销售的麻烦,提高农户参加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省直林业科技支部主委朱谦】

  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通林长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省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有些地方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在推进改革中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1.基层林业力量严重不足。在林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从国家、省、市、县到乡镇,呈倒三角形,基层林业专业力量严重不足。调研发现,某山区县全县8个乡镇共有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26人,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有16人。2020年乡镇体制改革,林业专岗划归自然资源所,人员由乡镇统筹使用,林业技术人员普遍出现了转岗或兼职的现象。森林公安整体转隶后,林业行政案件查处交由林业部门和乡镇综合执法队伍承担,但基层执法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导致涉林案件难以及时查处。

  2.财政资金投入短板明显。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收益慢,加上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少,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以宁国市为例,市级财政安排林业投入3个项目,其中松材线虫病除治200多万元、林区道路建设100万元、山核桃五年振兴行动100万元。与浙江省比较,杭州市临安区2017年至2019年,实施《“临安山核桃”亮牌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2020年至2021年临安区投入1.9亿元实施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工作,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山核桃林地流转。

  3.林长制激励机制不健全。我省建立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共同形成了保护林业资源和推进林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但有些地方“上热下冷”,部分乡镇和村林长对林长制改革认识不到位,对自身担负的林长职责“讲不清”、对划定的管理范围“道不明”,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一林一长”的林业保护发展责任在基层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根本原因是基层林长主动履职尽责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为此,建议:

  1.完善制度机制,压实工作职责。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发展列入各级党政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大林业指标的权重,同时列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要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要责成限期整改。健全林长制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等机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

  2.推进基层减负,落实动态管理。基层林长履职尽责不搞“一刀切”,减少各类报表和报告频次,减轻基层林长工作负担,让乡村林长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开展工作。同时,建立林业信息化平台,实现森林资源网格化、精细化、系统化动态管理。

  3.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明确各级财政林业投入比重要求。建议设立省级林区道路专项资金,加大林区道路建设。建立完善林长制改革综合奖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造林绿化和森林保护。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森林旅游开发,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服务、花卉观赏,并纳入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予以支持。

  4.健全组织体系,配足专职人员。加强基层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快林业后备人才招聘及储备工作,注重人才梯次培养。以林为主的山区乡镇,要设立专职林业岗位2-3名,充实基层林业技术力量。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工资待遇,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确保工作持续稳定。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