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2-01-11 17:34
  • 来源: 安徽省政协
  • 作者:

  案号:0262

  案由: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体育场地均衡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体育界

  内容: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规划纲要》提出“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到2035年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2013年底,安徽人均场地面积1.15平方米,距全国平均值1.46相差较大。近年来,我省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8年底,全省人均场地面积1.78平方米,接近全国平均值1.86。但是,场地建设发展不平衡、现有场地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群众锻炼难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目前,全省场地面积城镇占68.7%,乡村只占31.3%。江淮地区占42.2%,皖北占28.9%、皖南占28.8%,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占72.0%。可见,我省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城镇、江淮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学校。

  因此建议:

  一、相关部门要科学引导规划场地建设,增加人均场地面积。

  为落实《体育强国规划纲要》中“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的要求。需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江淮地区体育场地应保持“稳中有增”和“提质增效”,省里要重点拿出政策支持皖北地区和皖南,同时还要与各个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省内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进入同级政府的规划委员会,重大体育项目应列入安徽省重点项目库。体育场地建设应按照项目用地性质享受国有投资相关土地政策。对于老城区和近年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增加和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省内体育场馆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

  二、提升场地功能,有效整合资源。

  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加快推进体育场地在各地市间的均衡建设,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制定、完善各类机制,形成相关政策导向,积极引导,搭建组织机构,通过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等盘活各类体育场地资源。要学习铜陵等市滨江生态公园经验。将滨江生态公园建成集体育、休闲、娱乐、观光于一身的综合体。公园内有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健身馆等体育设施,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运动与游憩、赏景综合的活动场所。

  三、科学规划、优化体育场地。

  体育场地在设计、建设中应重视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同时考虑到市场化运作、体育场地的综合利用。既要满足各种竞赛,统筹电视转播、安保等要求,也要兼顾大众健身,配备休闲娱乐设施。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进一步实现体育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场地要以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行政村和新建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各地要扩大增量、用好存量,合规合法地充分利用各类适宜的土地资源。新建和改建室内与室外永久性或临时性健身设施,提升现有各类场地设施的开放服务水平。优化场地布局、完善设施功能、增加设施数量、提高设施质量,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各地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完善健身设施。加大对乡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发展乡村体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

  五、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制度和政策落实。

  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场地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利。制定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管理办法》等地方政策法规,完善学校场地设施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和保卫制度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多方筹资的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春风送岗位 “职”达家门口


发布于2024-03-25 06:33:2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