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2-10-28 15:5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省政协副主席 李修松】

  主题发言的题目是《强化顶层设计 合力打造“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大黄山”包括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四市,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区位条件优越,市场空间广阔。将“大黄山”打造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下简称“大黄山”建设),顺应了文旅发展的新趋势、新变革,发挥“黄山”国际品牌带动效应,构建以黄山市为龙头,四市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一体化发展旅游新格局,打造世界级文旅发展新高地,带动皖南乃至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为此,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将此课题列入今年政协民主协商计划,由光荣副省长和我牵头负责。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清宪省长多次过问并提出要求。良智主席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明确指示,还亲自赴黄山市调研。我带队先后赴新疆和田和黄山、宣城实地考察调研。通过函调向浙江、四川学习取经。委托中安在线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各承办协办单位尽职尽力,密切协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推进“大黄山”建设,深度谋划,召开专题研讨会,予以部署推进。然而,根据我省目前的情况,推进如此高标准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需要统一。由于“大黄山”是新提出的概念,亟需克服各市传统上固有的地域观念,统一到“大黄山”的整体认识。

  二是统筹协调需要强化。“大黄山”涉及的各市情状不一,需要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一体化发展。

  三是相关扶持政策需要出台。除黄山市休闲度假旅游已有一定基础外,其他三市都较弱,需要加大支持。

  四是高品质产业体系需要打造。“生态型休闲度假”产业体系,黄山市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不大不强,其他三市产业体系更未形成,需要整体统筹,做强做优。

  五是发展环境需要优化。相对旅游“国际化世界级”的环境要求,黄山市需要加强,其他三市差距更大,需要诸方面予以优化。

  六是国际化程度需要提高。“国际化世界级”,对于黄山市而言,是要努力达到的要求;对于其他三市而言,差距很大,需要在上级支持下多方面努力。

  七是宣传促销需要加强。“大黄山”是全新的宣传,必须构建“大黄山”的整体宣传格局,加大外宣力度。国内营销特别是国际营销都是新课题。

  将“大黄山”打造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是一篇刚刚破题的大文章,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力促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舆论引导和深度研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要领会省委省政府加快该区率先发展的意图,抢抓机遇;二要认识“大黄山”建设既能推动整体提升,又能带动各市发展;三要树立整体意识,打破行政分割,处理好各市错位发展与合作共进的关系。

  二、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大黄山”全域联动发展。由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及四市政府,成立“大黄山”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强力推进。按照全域旅游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省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大黄山”建设行动方案予以深度谋划和论证完善。统筹布局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医养康养、商务会展、特色主题等产业,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制定必要的标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互促的各种旅游热线。建立各级政府定期调度和协调推进机制,以及严格的考评制度,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大黄山”建设刚需。出台支持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对省级立项的项目,在用地指标、项目资金、项目融资、政府专项债等方面优先支持。对旅游重点和考核居前的县(市区)优先配给土地。鼓励市县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的国有资产,用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培养各类人才,吸引外地和各类院校毕业生前来就业、创业。推动国有旅游投资平台设立、重组和运营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参与经营。

  四、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构建“大黄山”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将以黄山、天柱山为代表的风光旅游做大做强,提质增效,发挥自然生态示范作用;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以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做大做强,提质增效,发挥文化生态示范作用;以创新为动力,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结合,运用文化创意、科技赋能,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各类文化资源活起来,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产业特色,优化产业集群,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发挥产业生态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几处吸引大量游人并辐射周边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景区和一批吸引高端人群与国际旅客的高品质景区、度假区;将以皖南古村落为支撑的乡村旅游打造成世界乡村旅游的中国典范。促使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升级,从旅游产业向跨界融合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延伸,吸引海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大黄山集聚。

  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高市场监管水平。规范市场秩序,提倡诚信经营、文明旅游,优化社会环境;保障安全卫生,提高各项服务标准,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优质服务,优化服务环境。还要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监管,促使市场主体守法经营、游客自觉自律,确保货真价实、买卖公平。强化综合执法,切实维护旅客合法权益,让游人放心安心舒心。

  六、对标国际化评价体系,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国际游客占旅游总接待量的比例,推进客源市场的国际化;积极培育创建世界级景区、度假区,创造一批紧跟世界潮流的新业态,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产品的国际化;加强与国际度假区合作,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加快口岸扩大开放,积极争取外国人过境144小时免签政策,争取合肥、黄山等机场对外籍飞机开放和升级,推进旅游法律环境的国际化。加强“大黄山”外交外事基地建设,提高承办外交会议、外事活动、国际会议的接待条件和能力。

  七、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营销水平。建立“大黄山”旅游资源数据平台,发挥整合、展示乃至为海内外人士和机构提供搜阅、鉴赏、研讨、互动、创作、创业等便捷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宣传平台,调动、整合各级各类宣传媒体扩大宣传、深度宣传,树牢“大黄山”品牌;加强优质景区、度假区和特色旅游活动、名优产品的宣传,树立系列品牌。加大国内旅游促销,细分国际市场,巩固拓展韩日及港台地区客源,大力度开发欧美等市场。打造一批国家级、国际化的论坛、节庆品牌。建立“大黄山”智慧旅游网上服务平台,发挥搜索查阅、虚拟预游、票务预订、项目订制、旅客调控、办理入住、自驾导引、个性化服务及智慧购物等功能。

  【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陈定新】

  我发言的题目是《适应休闲度假新趋势擘画“大黄山”产业转型升级链路》。

  “大黄山”是长三角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生态屏障,拥有12项世界级旅游资源、47项国家级旅游资源,为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但目前还存在着文旅资源整合不充分、产品开发水平不高、产品业态不丰富等问题,与“大黄山”国际化世界级的定位还有不小的差距。为实现中共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黄山”文旅产业亟待加速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对标国际化标准,彰显世界级内涵

  国际化是“大黄山”破局和破圈的重要路径,以开放的发展理念同国际化接轨,以国际化的标准重塑“大黄山”产品,构建世界级度假旅游发展新引擎。一是进一步突出核心产品的尖刀属性。“大黄山”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度假资源、一流的文化体系,却缺乏一流的休闲度假产品。应加快推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现有5A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深挖地质文化、徽文化、红色文化、禅意文化底蕴,将“明星资源”转化为“尖刀产品”,在世界度假产品中快速突围,抢占市场。二是营造主客共享的度假休闲生态圈围绕村落、田园、阡陌交通等重要节点,依托区域内富硒、负氧、温泉、河湖、中医药、徽文化等主题度假资源,大力实施“微创意、微改造”,将自由旅行、诗意栖居与乡村生产生活有机互融,让人文水墨画活化呈现,打造辨识度高、主题形象佳的主客共享乡村空间,营造优质度假“生态圈”。

  二、深挖本土化特色,完善度假型功能

  “大黄山”需要立足休闲度假,围绕旅行与生活,搭建一套新的产品体系,让“大黄山”成为游客的“心灵休憩地”。一要注重养身度假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富硒、负氧、中医药”等健康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端医疗机构,建设一批高端旅游康养度假基地、康养度假社区。“大黄山”村落依山傍水、文化遗存丰厚、民风自然淳朴、徽菜独具风味,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宿产业集群。露营是一个健康时尚、无污染的绿色休闲方式,应借鉴国内外先发城市露营发展经验,打造国际一流露营基地。风景道既是资源也是产品,目前大黄山各县推出皖浙1号、皖南川藏线、九华秘境、秋浦仙境、大别山等主题廊道,应借助道路建设和视觉识别系统推动各地风景道互联互通,推动游客引流、导流和休闲度假产业集聚。二要合理开发养心度假资源。佛教文化资源是“大黄山”又一张金子招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将池州定位为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疫情发生以来,九华山韧性十足,旅游接待量、旅游总收入连续两年均为全省A级旅游景区首位,年均约是黄山的5倍。东亚、东南亚等地佛教文化盛行,疫后国际间旅游市场开放,禅修度假养心游不失为一种拓展国际市场的高品质旅游产品。

  三、打响区域化品牌,共塑大黄山形象

  皖南旅游应聚合在“大黄山”下抱团发展,共同发出“大黄山”的声音。一要建立超级符号。品牌在市场中突围,需要建立超级符号,要拓宽视野、拉高标杆、对标一流,以“生态高颜值、文化高品位、经济高水平”为特色,以“最东方、最江南、最诗意”的人类诗意栖居地为目标,将其打造成“大美中国”的标杆,成为撬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一张“王炸”。二要建立有效的品牌识别系统。符号是品牌传播的核心动力,也是品牌资源的信息压缩包。应进一步提炼“大黄山”文化旅游资源,总结并创意设计能够代表“大黄山”休闲度假形象标志、色彩体系以及宣传标语,让游客能一目了然、一见倾心。同步要求皖南18县(市、区)在营销推广、对外招商中统一规范使用“大黄山”品牌识别系统,共同打响“大黄山”品牌形象。

  【省政协委员、黄山市政协主席路海燕】

  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一体化发展推动“大黄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将“大黄山”打造成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锻长补短推动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大黄山”之为服务安徽发展之进,是“大黄山”建设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大黄山”区域积极作为,在构建现代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和打造国际化旅游新高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二是省级层面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聚焦聚集;三是黄山市的示范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体现发挥;四是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谋清谋实。

  为此,建议:

  一、加快构建“大黄山”一体化发展格局。打破地域界限,推动“大黄山”区域拧成一股绳、构建共同体、实现一体化。成立省级“大黄山”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指导各地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研究重大议题、重大事项,提出年度重点合作事项清单。研究出台支持“大黄山”建设发展专项政策,政策应突出集成创新,既有“含金量”,也要“吸眼球”。建设“大黄山”智慧旅游平台,完善旅游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构建“快旅漫游”“大黄山”旅游交通网络。

  二、强化黄山示范带动作用,放大黄山品牌溢出效应。要进一步提升黄山发展能级。加快推进杭临绩、宁宣黄、黄衢金等铁路前期工作,推动黄山北站打造长三角轨道交通重点枢纽。加快屯溪国际机场迁建步伐,落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大对开拓国际客运、货运航线的政策资金扶持,打造“大黄山”中心枢纽机场。帮助黄山争取面向国内消费的免税业务,支持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立省级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支持黄山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适时推进黄山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扩容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将黄山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际会客厅支持黄山加快基础设施国际化改造,建设国家外事活动基地、外交部第二工作点,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协会、研究院在屯溪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发挥黄山作为世界级旅游品牌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交往交流中的作用,让黄山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美窗口。

  三、致力把“大黄山”建设成为全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一是将大黄山打造成为新型会展业集聚区。加强“大黄山”区域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建设。以传统会展服务业为基础,创新发展“会展+产业”“会展+旅游”“会展+文化”“会展+体验”等创新性、多角度、多层次的“会展+”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会展产业集群。二是将大黄山打造成为国际医养康养示范区。给予“大黄山”发展医养康养试点先行政策。积极培育健康管理、术后康养、心灵抚慰等业态,系统开发中医药健康、旅居式养老、医养结合旅游和乡村康养等产品,推动医疗康养、旅游、美食、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支持“南新安”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在黄山布局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是将大黄山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出台支持“大黄山”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大力发展文创、研学、电竞、软件、艺术品创作交易等新经济新业态,规划建设艺术品交易和拍卖市场。支持黄山引进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主题乐园。以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推动黄山建设成为国际茶文化交流示范区。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吴椒军】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皖南古村落旅游为支撑打造世界乡村旅游中国典范》。

  皖南古村落保存了密集众多的我国传统民居中重要的徽派古民居,承载了村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积淀的百科全书式文化,最具保护利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价值,也最具国际吸引力。我省400处中国传统村落有94.5%分布在“大黄山”区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8家5A级景区13个景点中,有7个依托古村落开发。黟县以古村落为支撑的乡村旅游收入,2018年已超过全县GDP的一半。按照中共二十大精神,我省完全可以将“大黄山”区域以古村落为支撑的乡村旅游打造成世界乡村旅游的中国典范。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古村落保护利用层次不高。有的破坏古村格局和原生环境,古民居修缮难以做到修旧如旧;大多是低层次观瞻式利用,形式单调。

  二是乡村旅游缺乏特色。各村之间同质化严重,影响游客连续游玩。

  三是相关产业需要拓展提升。黄山市此类旅游产业及业态虽然不少,但普遍规模较小。其他三市差距更大。

  四是相关旅游活动开展不够。除黄山市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研学等活动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文旅活动。

  五是需要与国际对接。除黄山市唐模有一项与法国人合作项目外,其他各市几乎还是空白。

  为此,建议:

  一要提高保护利用的层次。坚持“保护为主”,严守各项技术规范,既要整体保护古村落格局、建筑风貌、外形意蕴,也要将山水田园等环境保护好,还要原汁原味保护各类古民居,保护好非遗资源。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依法对不同层级的古民居予以合理利用,盘活各类资源,运用新的方法手段进行多业态、高水准高效益利用,发展智慧旅游。特别是要发展各类特色民俗,规范经营,提高接待水平。应将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经典和国际品牌。

  二要打造古村落旅游各自特色。例如:放大古村落特色,可以将素有八卦村之称的徽州区呈坎村的八卦文化做深做活,放大到八卦文化旅游;黟县塔川村结合周边五颜六色的山林发展旅游及民宿产业,“塔川秋色”已成为旅游打卡地;利用古村落及其周边的山川农田,打造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形成特色;精选古村落承载的重要文化资源,运用创意+科技活态再现情境,创新特色。

  三要依重古村落拓展优质高效的产业。诸如农业旅游、各类民宿、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休闲养生、运动康体、茶吧、酒吧、写生基地、相关培训、艺术品交流、影视拍摄基地、非遗展销、演艺、文创产品开发、各类博物馆运营,再加上电商物流等线上线下配合,发展产业空间很大。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新产业,延生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并相应制定各类标准引导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品牌。鼓励大型企业来此兴办高档接待点和疗休养基地,引导更多的有识之士在此开办供高端人群和外国游客休闲度假的企业。

  四要依托古村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开展登山、攀岩、漂流活动;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吃住在农家,体验农家生活,玩赏乡风野趣;可以体验骑牛、车水、犁田、扬谷,以及钓虾、罩鱼、扒泥鳅、掏黄鳝、网蜻蜓、掼泥炮、放河灯。这些,都会受到外国人喜爱。还可以开展各种投其所好的活动。如:专门为老年人群举办的银发夏令营,让他们聊发少年狂;开展为满足大学、高中同学毕业周年季乃至为其他各色人群聚会玩乐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的各种文旅活动。

  五要高要求对接国际乡村旅游。例如:对标与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相关的国际公约,使此类文物保护与国际接轨;结合传统优秀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让中华文明吸引并影响外国游人;在塑造特色优势的同时,对标世界级同类旅游创新业态、开发产品,完善接待条件;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加强与外企外商的合作;提升向海内外宣传促销的力度和效能。

  在上述基础上,有机组建多条各具特色的由不同古村落支撑的乡村旅游热线,形成网络,并与周围的其他旅游互动互促。

  【黄山市商务局副局长刘菁兰】

  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全球视野进行国际表达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大黄山”区域拥有顶级的生态环境资源、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深厚的旅游基础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于“大黄山”区域来说,把特有的文化保护好、稀缺的资源传承好、独特的精髓发扬好,是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目前“大黄山”整体认知还需增强,品牌形象还需推广,国际交流还需密切,全球视野还需拓宽。为此,建议:

  一是以世界级的标准明晰发展路径。“大黄山”建设应包含世界级规划、世界级产品、世界级互动等方面的考量,必须有极致的顶层设计、极致的目标追求。可邀请国内外顶尖权威专家、联合国相关机构、著名智库学者,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标准化、项目化,明确行动路线、措施方法、评价指标,做到心中有数、底气十足,信心百倍。

  二是以高品位的策划放大产品价值。开展旅游产品和资源的挖掘梳理并进行集成分类,形成完备的项目库;邀请世界级专家针对优质资源进行策划,发挥产品价值、丰富产品体系,并由这些专家对外进行背书站台、权威推介,提升产品能级和吸引力。

  三是以多元化的整合完善生态体系。利用村落、山水、物产、环境等优势,扩大“旅游+”生态体系,如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整合,打造休闲旅游+科技农业、休闲旅游+共享乡村;休闲旅游和现代健康结合,打造休闲旅游+康养旅居、休闲旅游+医养旅居等,促进各版块价值共生。打造国际化配套服务体系,如打造快捷便利的国际落地,按照国际通行的方式办理出入境手续;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管理公司入驻,以其自带的高端流量加持和引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机构合作建设分校以及总部等,提升国际化的文化教育氛围。突出在地化的特色吸引国际眼光,如完善城市风貌建设,让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甚至某一处造型别致的特色服务区都成为强烈的地域特色表达,成为游客打卡地。强化高端旅游产品配置,如将“大黄山”的顶级资源匹配顶级的旅游项目、形成顶级产业;通过全球招商推介,以资本的力量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生态体系。

  四是以高端化的要素促进消费提升。引进国际国内大型商业体,使其成为综合购物旅游休闲场所;开发奢侈品市场,促进国际化品牌首店、旗舰店等入驻,促进品质消费。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完善展览场地支撑,确保高端会展“拎包入驻”;聚焦新一代信息网络、高端装备等领域,吸引专业性品牌展会项目;转变政府职能,引导会展业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做强展览服务保障,培育领军企业和专业化人才。

  五是以国际化的表达树立品牌形象。挖掘品牌蕴含价值,设计“大黄山”独特的符号化意向,并一以贯之、反复推广,形成过眼不忘、过目难舍的品牌形象和认同。制作高水准的品宣产品于国际媒体投放,占领国际话语权。梳理“大黄山”区域的人脉资源,对接各领域名人名家、演艺人员等为“大黄山”站台、代言。邀请全球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诺奖获得者、运动明星、流量大咖等来“大黄山”休闲度假、婚礼宴请、会客商谈,使“大黄山”真正成为目的地城市。开展顶格推广,高层带队招商、推介,宣讲“大黄山”故事,以满满的诚意、热情的相邀发出四季“大黄山”之约。

  六是以广泛性的合作链接全球资源。联系国内外高端旅游联盟协会、媒体记者团采风考察,跟进文化旅游部加强国际交流和推介,把“大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对接世界及国内各类顶级组织,承办世界级会议、商贸活动、重要事件发布、国际大型秀场等,争取权威性的会议永久会址落户,让“大黄山”随着这些活动一起出圈、出彩。

  【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侯宇虹】

  我发言的题目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黄山”区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共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当前,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巨大且持久,旅游发展困难重重。“大黄山”区域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发展好旅游业和创建新的消费增长点等问题亟待破解。一是经济损失大。受疫情影响,近几年我省旅游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以黄山市为例,与2019年相比, 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累计旅游收入分别下降41%、43.9%,2021年分别下降14.7%、18.4%。二是保障压力重。旅游企业既要支付人工工资、社保、税费、租金等刚性费用,还要承受还款付息等保障运转的经济压力。如黄山旅游集团员工约3600人,每年刚性支出约4亿元,平均每天刚性支出近100万元。三是市场回暖慢。文旅项目建设延缓或搁置、缺乏新业态植入、旅游企业缩减宣传经费、疫情给游客出行带来的变数、旅游消费欲望和预算降低等原因造成旅游市场回暖较慢,需要一定的市场恢复期。

  为此,建议:

  一是疫情防控与旅游发展两手抓。推进省内各市防疫政策平行实施、公开透明、详细释义,防止 “一刀切式静态管理”“铁桶政策”“层层加码”。着力保障省内“跨市游”有效运行,保住旅游企业最后生命线。出台专项补贴政策,鼓励无疫情地区旅行社组织游客来“大黄山”区域开展点对点旅游。找准疫情防控与旅游开发的契合点,优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帮助旅游及相关产业解决困难、减轻负担。

  二是区域内与区域外宣传两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周边游成为旅游出行主旋律。要整合“大黄山”区域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新媒体营销手段吸引“流量”,做好“增量”。建议首先加强“大黄山”四市内部旅游宣传,促进区域内游客互通互送互联,做好区域内旅游内循环,密切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其次加强“大黄山”旅游在周边省份的宣传力度,推出30小时自驾精品线路,串联区域内景区景点,释放“长三角”等地区旅游潜力,打造长三角周末微度假首选地。

  三是旅游项目与配套建设两手抓。研究常态化疫情防控给旅游消费带来的长期性、根本性改变,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大黄山”四市资源禀赋,梳理各市文旅优势资源,找准更多更好融合点,开发符合游客需求的帐篷露营游、自驾微旅游、康养旅游等新项目,及时提供安全、新颖、舒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开展“云游大黄山”建设行动,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产品供给,打造“智慧街区”“数字博物馆”等,开发云旅游、云展览等线上旅游项目。指导旅游接待单位完善“疫中运行”设施防护体系,配齐疫情监测、防控等设施设备;持续提升疫情防控智能化水平,推广预约平台、自动测温等智慧防疫方式以及无接触式的服务模式,构筑旅游业智慧防疫墙。把握今年10月底国际航线陆续恢复的机遇,在产品、服务、防疫等方面提前谋划,做好接待国际游客的充分准备。

  四是加强保障与建树信心两手抓。加大“安心游”宣传力度,消除游客对“疫中运行”的担忧、恐惧等消费心理,增强游客到“大黄山”区域旅游的保障和信心。推出相关免费保险,如进入“大黄山”区域的游客可免费获得一份旅游综合保险,因感染新冠肺炎或流行传染病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人身伤亡或产生医疗费用的可获得赔付。加大对文旅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无还本续贷、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帮助中小微文旅企业纾困解难。稳定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给导游等旅游专业人才发放稳岗补贴,避免导游人才尤其是语种导游人才流失。人社等职能部门从转岗培训、“减缓免”五险一金缴纳等方面入手,扩大政策补助覆盖面。对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活返贫的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及时帮扶和兜底保障,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建信心。

  【省政协委员、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周小红】

  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大黄山”康养品牌建设长三角康养“后花园”》。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占总人口的16.39%,比联合国标准高出9.3%。上海约有393.8万65周岁及以上老人不愿或者无养老机构可去,“一床难求”现象日益突出。为此,我们须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黄山”战略,在供给侧加速推动跨区域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将“大黄山”打造成长三角康养“后花园”,更好满足长三角区域人民养老需要,保障人民健康。为此,建议:

  一、做好一个规划。统筹做好“大黄山”康养基地规划,将生态康养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康养基地”)建设作为“大黄山”康养基地和沪皖合作区率先破题的重要“跳板”,依托上海在宣城的白茅岭、军天湖农场和在黄山的飞地建设康养基地,由省“大健康”产业链链长领衔,争取就康养基地建设促成沪皖方面签订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协议,共同明确项目规划目标、选址、定位、主要建设内容,并推进概念性规划的编制。

  二、打响一块牌子。1979年,邓小平就鼓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你们要有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拉开了黄山乃至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大幕。谁先打出牌子,谁就占据该领域制高点,也就能在要素市场上占据先机。建议像打旅游品牌一样,把“大黄山”生态康养牌子打响、打出去,提炼出显示度高的品牌口号,策划包装出与品牌相匹配的要素内核。借助长三角地区的各种平台及养老博览会等,进行品牌营销。

  三、建成一套机制。康养基地建设涉及三省一市,建议率先促成沪皖省级领导领衔的高规格康养基地共建协调决策机构,两地省级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民政、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决策机构下设专班,按照链长制“1+5”工作模式(“1个方案+1支基金+1个专班+1个考核办法+1个咨询智库”),统筹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区域性项目建设的协调决策,构建两地多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

  四、出台一套政策。率先推动沪皖两地政府将康养基地纳入项目协调范围或安徽省级养老产业项目库,在用地、环保、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要全力争取上海方将康养基地建设纳入上海重大民生保障工程。争取上海方出台“一揽子”鼓励上海老人落户康养基地的配套政策。争取两地卫健、民政、教育、人社、医保围绕区域康养医疗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补贴、护理学院建设、护理职业技能培训、长期护理保险异地使用等方面推出专项政策和措施。争取安徽省康复辅具材料产业园在康养基地落户,逐步形成有利于康养基地建设的政策高地。

  五、建成一个平台。康养基地、康养小镇、康养护理中心等均为重资产项目,投资大、回报慢,一蹴而就难。要打造长三角名副其实的康养基地需“两条腿”走路,即线下建基地、线上建平台,以国有投资做引导,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参照“携程模式”,把一切涉及养老的资源、要素整合到平台上来;把一切有养老需求的人引导到平台上来;把一切用于康养的产品集中到平台上来;把一切服务于养老产业的软件归集到平台上来,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平台。

  六、建设一支队伍。“双招双引”是康养基地建设的关键。目前,全国诸多央企,如华润、国投、中国诚通、国药集团等一批国家队布局康养产业;泰康、平安、太平洋、新华等“头部险企”也在养老社区投资方面发力;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其优先投资选择地区,“大黄山”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俗风情、1小时左右的交通圈及周边最具支付潜力的养老群体均符合选址要求。因此,需打造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以国有企业、大型保险公司、知名民营康养企业为主体,吸引他们落户新建、改造、嫁接一批康养设施,尤其是可与乡村振兴衔接,科学选择、有效利用一批“空心村”、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推出一批环境优美、宜居宜养、配套健全的生态康养产品,形成“养老+振兴”互惠产业模式,形成梯次、多元的开发建设模式,形成显示度高、标志性强的建设成果。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