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阜阳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烧水壶里见不着水碱,泡茶也不涩了,这水好喝!”1月20日,聊起家中饮用水的变化,颍泉区周棚街道杜庄新村村民刘忠海赞不绝口。

  杜庄新村地处茨淮新河左岸,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当地村民“靠水却吃不上好水”,长期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

  一个月前,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试调水顺利完成,长江水从枞阳泵站启程,一路向北,进入淮河以北的茨淮新河,到达阜阳境内,为超过皖北三分之一人口的阜阳送来了“甘甜水”。

  南来之水汩汩北上,我市的颍上、阜南、颍州、颍泉、颍东5个县(区)于2023年底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替换地下水,惠及群众570万人;到2025年年底前,太和、临泉、界首3个县(市)也将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届时,千万阜阳人将全面告别地下水,喝上更优质的引调水。

  “甘甜水”自长江来

  2023年12月21日下午3时,茨淮新河南岸,引江济淮工程阜阳取水泵站“火力”全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经原水管道引入皖北地区最大的地表水厂——阜阳市第四水厂,这是长江水首次抵达阜阳。

  随着阜阳市第四水厂试运营,每天有15万吨净化处理的地表水,输送到颍泉区和颍州区22个乡镇(街道)的农村居民家中,满足50万人的日常使用。“未来4个沉清叠合池全部投入使用,日供水能力将提高到60万吨,满足200万人用水所需。”阜阳建投集团驻阜阳市第四水厂项目代表彭陆雷说。

  早在6年前,阜阳893万农村人口都喝上了自来水,为什么还要向长江“借”水?

  据了解,阜阳人均水资源量432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5,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因为缺水,在水源选择上不得不‘就近取材’,高峰时期全市约有84.5%的群众喝的是地下水。”市水利局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负责人王冠军坦言,虽然近年来我市已建成的二水厂、三水厂分别以茨淮新河、淮河为水源地,但主要供给阜阳城区,其余县和农村大部分区域饮用水源仍为中深层地下水。

  “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阜阳一些地区地下水氟、铁、锰等超标,处理难度大,水质不稳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王冠军说。

  更麻烦的是,因长期超采地下水,阜阳城区地下水埋深从1975年的18米,逐年下降至80多米;最大地面沉降量达1.56米,居全国地面沉降城市第五位。更大范围内,皖北地区已形成3068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满足群众对“喝上更优质水”的新期待,关键在水源。

  从全省来看,其实,安徽并不是一个缺水省份,而是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据统计,长江年均水资源总量约9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向长江“借”水解“渴”,加快地表水替换地下水,成为让皖北群众喝上更优质水的必然选择。

  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议书。2016年12月29日,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2022年12月30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2023年12月16日,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安徽段开启试调水……

  长江水奔阜而来,为阜阳破解“地下水依赖症”提供了水源保障。

  570万人告别地下水

  作为阜南县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首批受益者,苗集镇大蔡村村民马文灵最直接的感受是“省了不少事”:以往每次馏馍后,锅上都有一层碱,现在水很清亮,省了刷锅的劲儿。

  2023年12月20日,抽调淮河干流水源的阜南县蒙洼中心水厂扩建工程、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正式供水,标志着该县农村人口饮用水水源开始由地下水替换成地表水,全县136万名农村居民全面喝上淮河水。

  “每天约有20万吨淮河水从这里启程,通过394公里长的配水管网,输送到136万名农村居民家中。”站在两座水厂的淮河取水口处,阜南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负责人郭国富介绍,阜南县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

  以蒙洼中心水厂扩建工程为例,来自淮河的原水在配水楼内被提升至16米,相当于从5层楼楼顶,在自然重力作用下,依次进入旋流气浮澄清池、U型虹吸滤池、活性炭滤池、反冲水池、臭氧接触池、清水池,才成为合格的自来水。

  与其他水厂不同的是,该水厂扩建工程还配建了一座深度处理池(活性炭滤池)。当汛期上游大量来水造成淮河水质不稳定时,从U型虹吸滤池出来的水,经反冲水池引入深度处理池,再经臭氧接触池进入清水池,以此保证出厂水质稳定。

  按照《阜阳市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群众喝上引调水实施方案》,我市结合引江济淮等引调水工程实施,规划布局了包括阜南县蒙洼中心水厂扩建工程和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阜阳市第四水厂等15处地表水厂,铺设输配水主干管网2680公里,总供水规模达271.3万立方米/天,相当于4.2个双清湾的储水量。

  “阜阳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总投资约14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2.77亿元。”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颍上、阜南、颍州、颍泉、颍东5个县(区)于2023年底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替换地下水,惠及群众570万人。预计2025年年底前,我市将全部完成供水地下水源替换。

  城乡供水迈入一体化时代

  “换水”后,与马文灵家一路之隔的苗集镇红瓦房水厂,开始向周边居民送去优质引调水。随之改变的是,这家小水厂的水质检测等工作,已交给“上游”的阜南县农村供水中心水厂。

  “现在轻松多啦,不像以前啥都得管,容易产生矛盾。”红瓦房水厂厂长张运堂一脸轻松地说。

  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21年已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83处,惠及全市农村居民。

  然而,在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设备老旧、水压水量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集中供水工程效益发挥,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量。

  理顺机制、统一管理,才能让引调来的地表水真正成为“优质水”“放心水”。

  “颍东区于2020年在全市率先改革,统一管理全区农村饮水工程。”颍东区兴东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济源说,2021年3月以来,该区累计投资3.91亿元,实施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新建无负压加压泵站2处,提升改造配水管道392公里,入户改造12784户。

  同时,颍东区还在依法审计和评估的基础上,依法回收22家农村供水水厂经营权(产权),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目前,全区22家农村水厂全部规范运行。

  “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正加速在阜阳实现。

  “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工作,阜城三区和5个县(市)将分别采取依托城市供水企业、组建城乡供水公司等方式,对城区和农村自来水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实现城乡供水‘一张网’、管理‘一盘棋’。”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供水工程资产评估、经营权回收移交等正在加快推进,计划2024年年底前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工作。

  

相关新闻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