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学报告 话发展• 县委书记谈】

谯城区委书记 周 霄

  • 2022-12-21 11:17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与时俱进、实践创新,擘画蓝图、兴党强国,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党的二十大精神必将引领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扎实务实踏实、大干快干苦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我们来自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的亳州党员干部感情激昂、感触万千、感同身受。

  近年来,谯城区把朝天椒产业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聚焦“特色”和“富民”两个关键词,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不减”的情况下,2022年朝天椒种植发展到30.7万亩,面积居全国县域第1,亩均纯收益近万元。目前朝天椒已收获完毕,一产带动增收3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做大做强“朝天椒”产业作出“四个转变”的实践探索。

  一是从净地轮作向套种为主转变。春茬和麦茬轮作都需“错时”用地,不能“同耕共作”,存在与粮食作物争耕地和抢茬口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推广“套种”模式(包括朝天椒与小麦、玉米、蔬菜、中药材等),今年套种面积19.5万亩(比2021年增加14.3万亩),占朝天椒总种植面积的2/3,其中“麦椒”套种12.9万亩。“套种”不仅解决时间茬口问题,而且放大农作物边际效应,小麦充分吸收朝天椒移栽时的水肥,反过来帮助朝天椒抵御“倒春寒”,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是从自发种植向科技引领转变。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强化良田、良种、良技、良机配套,引导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突出乡镇创,全区21个乡镇均创建小麦套种朝天椒高标准示范片;建设20多亩新品种示范基地,示范新品种82个(其中省蔬菜产业体系提供19个)。突出大户带,采取“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基地+订单+技术服务”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两委”干部带头种植朝天椒。突出科技助,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组织农技人员对育苗、移栽、管理等进行全程服务指导;对传统农机装备升级改造,为套种提供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服务。

  三是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强种植端,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注册“红谯运”“亳辣多”“辣红谯”等商标,提升在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延伸加工端,利用项目资金等建设冷库12座、烘干厂房38个,建设集分拣、烘干、色选、冷藏等于一体的大型辣椒加工厂,推进由生产向仓储、加工延伸。搞活流通端,全区从事朝天椒购销的企业和经纪人分别有20家和2000多人,在建的朝天椒物流集散市场可服务1.5万家市场主体。

  四是从“大水漫灌”向科学奖补转变。优化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便捷性、导向性,把政策落实情况纳入产业振兴专项考核。财政奖补方面,先后制定“四带一自”特色种养、朝天椒规模化种植栽培等奖补政策,对符合条件连片种植的每亩补贴300-400元。农机补贴方面,出台辣椒移栽机、收获机购置补贴方案,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购置机械补贴外,再给予额外的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农业保险方面,通过“以奖代补”模式为朝天椒种植户减免保费,让农户不再为自然灾害“买单”。

  通过实践,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和启示。

  一是解决“粮经争地”矛盾,保障了粮食安全。一些地方对防止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政策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思想顾虑较多,片面认为抓粮食生产就难以发展特色产业,把二者对立起来。我理解处理好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前提,必须首先扛稳政治责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我区探索朝天椒“套种”模式,特别是套种的小麦虽然每亩减少1/3种植面积,但由于透风透光好、间隔大、不倒伏,小麦实测亩产仍可达到1000-1100斤,而套种的朝天椒由于生长期长,每亩可增加鲜椒产量300斤以上,实现一肥两用、一地双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单产总产只增不减(2019年以来,我区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实现连续增长。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年均增长0.59%,今年达到252.1万亩;单产年均增长3.97%,今年达到806.82斤;总产年均增长4.59%,今年达到20.34亿斤),证明了“粮经共进”这条路是能走得通的。

  二是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前,农业产业升级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一定程度形成了对农民的“挤出”效应,这虽是市场自发作用结果,但必须把握好度。我理解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必须让农民共享乡村产业增值效益。我区朝天椒产业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人均每天务工收入在60-150元不等。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1元,高出全省平均771元;同比增长5.5%,增幅全市第1。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巩固了脱贫成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是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一大短板,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5%,低于全国平均2个百分点;全省1.7万家龙头企业中,“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的初级加工企业占比55%。我理解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产业兴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区带动1万多名脱贫群众从事朝天椒产业发展,占全区脱贫人口的15%,其中1126户、2793名脱贫户及监测户种植朝天椒3869亩,人均增收超万元;各村振兴公司通过提供土地流转、农机托管等配套服务,每年为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0多万元。

  四是搭建返乡创业载体,带动了人才回流。农村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偏低,资金、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缺乏,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极度匮乏。我理解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手发力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方法,必须创新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回流,为发展壮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贡献智慧。我区套种朝天椒比较效益日益显现,已有近百名能人大户、务工人员、大学生返乡从事朝天椒产业发展。如,常年在外从事朝天椒种植和贸易的张保银回到谯城,不仅带来自己研制的“保银”系列新品种,更是投资1.2亿元在家乡建厂从事朝天椒产品加工。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抓住“粮经套种”这条主线,制定我区发展朝天椒产业实施意见,聚力稳面积,发挥“一地双收”优势,依托“流转+托管”、村组“一块田”模式,将全区朝天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倾力延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朝天椒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水平,打造中原乃至全国朝天椒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力扩增收,在逐步健全朝天椒全产业链的基础上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农民能干的事尽量让农民干,防止产业发展只富企业大户不富农民,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争取将朝天椒打造成为继中药材之后谯城的又一张“农业名片”,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多的谯城贡献。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又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在肥投产


发布于2024-05-07 01:03:47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十二不准”


发布于2024-05-06 10:04:24

“西溪南”游人如织


发布于2024-05-06 06:02:01

奋斗的身影


发布于2024-05-06 06:01:59

“红五月”拼出加速度


发布于2024-05-06 06:01:56

【文化视界】万古存真徽墨香


发布于2024-05-06 06: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