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淮南 > 政务

传承小甸红色基因厚植乡村振兴“红色”情怀

2022-12-02 11:34      作者:韩梦娟

  从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家书到大包干时期按下的红色印章,再到大托管时期的网红“淘小甸”,组成了“小甸红”一个个基因密码。穿越历史长河,小甸的红色背影之所以熠熠生辉,无不来自于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永远不能淡忘。如今,乡村振兴继往开来,既是红色信仰的心之所向,更是红色事业的生命延续。选调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基层发展的使命与担当,更要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传承红色精神,挖掘红色资源,培育红色产业,厚植乡村振兴“红色”情怀。

  要以“红”铸魂,孳孳不倦汲营养,赓续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历久弥新,激励前行。不管是曹门三烈士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小甸人率先进行“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农业生产“大托管”实践的首创精神,亦或是使“淘小甸”实现华丽转变的实干精神都给我们的基层工作以无限启迪。在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道路上,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情怀,激流勇进、勇挑重担,办实办牢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将事关振兴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承和发扬先辈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摒弃固有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出适合本村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继承和发扬先仁们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高质量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要以“红”塑形,追根溯源探真迹,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植根于广袤基层的肥沃土壤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人以广大农村为根据地,在农村壮大队伍、养精蓄锐、参与斗争。1923年冬天,几位年轻的共产党人受党中央指派,在小甸成立了中共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在江淮大地点燃起熊熊燎原之火,安徽革命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感人肺腑的曹门三烈士事迹,家喻户晓、淬炼灵魂,而这些红色故事都发掘和整理于基层。倾听老红军的回忆、聆听村民们的描述、查阅文字的记录,无一不是我们挖掘红色资源的优良渠道。因此,基层选调生要充分利用好在村锻炼的良好时机,在走村入户、访谈老党员、寻访老物件中充分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活红色文章,为乡村振兴强体塑形。

  要以“红”强基,共商共建谋发展,精心培育红色产业。红色产业发展于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蓬勃兴盛,惠及百姓。小甸镇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先后建成中共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烈士曹渊故居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了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淮上中学补习社、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成为省内外游客参观纪念、红色研学的胜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在传承发扬特支精神的同时,极大地惠及了周边村民。选调生在基层工作中,要当好红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始终以促进村民增收为落脚点,鼓励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效益,促进村民稳定增收致富和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这是我下村之后一直牢记于心的一句话。当我真正走过田间小路,走访调研、寻访老物件后,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也在服务群众、沟通百姓、履职尽责中定位人生。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去、仔细揣摩、合理开发,将红色作为青春底色,把红色作为振兴动力,厚植乡村振兴“红色”情怀,让乡村振兴乘“红”而上。(韩梦娟)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看点
文化旅游
生活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