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4-02-04 10:5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黄娜娜 李晓露 叶秋盈 周纪萌 杨艳红

 

图片1.png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00多年前,宋代词人辛弃疾题写《青玉案·元夕》,形容元宵夜的彩灯,舞动鱼形、龙形,如鱼龙闹海一样。

  如今,这首词被当代人再度引用,用来描绘徽州汪满田村元宵节嬉鱼灯会的热闹景象。

  近年来,这条具有浓郁徽州元素的“”,游出小山村,游进街头巷尾,游进了人们的生活。各社交媒体平台关于汪满田村鱼灯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引得无数网友想去一探究竟。

  也许有人会问,在中国,北有梦幻的“哈尔滨冰灯”、绚丽的“北京灯彩”,南有魔幻的“自贡灯会”、浪漫的“豫园灯会”……安徽的这条鱼灯,究竟有多神奇,能够在中国的花灯江湖里独树一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务必去一趟黄山,就找到了答案。

  01

  起源:源于徽州古村落,独有的文化记忆

  鱼灯的家乡,位于黄山市歙县的溪头镇汪满田村,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在徽州众多的古村落中,汪满田村名气不大。2023年春节前,一盏鱼灯在热门游戏《原神》短片中惊艳亮相,“游子千里,灯燃家在”的故事,燃起了无数游子对团圆的期许。紧接着,安徽师范大学表演的《非遗鱼灯》走进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来自这个古村落的非遗项目——嬉鱼灯。

图片2.png

  汪满田村全貌 图片/潘祯祥

  此后,汪满田和嬉鱼灯一起,成为徽州的文化符号之一。

  汪满田的鱼灯,之所以能成就今日,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促成。

  据记载,汪满田的嬉鱼灯从明朝建立时开始出现,到清光绪初期达到鼎盛。传说是为“以水克火”,希望村子远离火灾,便兴起了扎鱼灯、闹灯会的民俗。

  其一,位于深山里的古村落,无论生产还是生活,水资源都十分重要,鱼便成了水的象征。其二,汪满田村处于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村民只能守在家里,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保证鱼灯会的兴盛。因此,汪满田每家每户都传承着扎鱼灯的手艺,还会相互比拼,比谁家的鱼灯大,谁家的鱼灯更好看。

图片3.png

  汪满田村元宵灯会延续了600年 图片/潘祯祥

  久而久之,鱼灯越扎越大,越扎越精致,元宵灯会越闹越隆重。自娱自乐的嬉鱼灯,因村坊大,陆续分为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园、上六家六个鱼会,每个鱼会都有一条颇为壮观的,长约四五米,高约三米的大鱼及两三条神气活现的小鱼。

  每到元宵灯会,总祠堂前面锣鼓喧天,各路鱼灯前来汇合,然后列队一个祠堂一个祠堂地嬉游。正月十六晚上是最高潮,鱼灯队还要上山,祭拜汪氏始祖墓。波澜壮阔而带神奇色彩场面,令人流连忘返。独有的鱼灯会,也成了徽州一景,成为独有的文化记忆。

  汪满田鱼灯,承载着徽州人独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辈辈,世代延传,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一枚活化石。

  02

  传承:年轻人挑大梁,让鱼灯文化生生不息

  古老的非遗,如何焕发出新的活力?传承了600年的汪满田嬉鱼灯被完好地传承至今,离不开独特的传承方式。

  一般来说,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会让有经验的中老年人把舵,而汪满田却让青少年出来“挑大梁”。每年大年初三过后,各鱼会经推选一名15至28岁左右的青少年为负责人,当地称“鱼头”,负责本会嬉鱼的各项事务。

  给年轻人搭建平台,赋予他们成就的机会,才会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脑海里深深扎根。

  正因如此,勤劳向上的汪满田人,走出大山后,无论杰出还是平凡,每年岁末都要回来和家人过大年,参与一年一度盛大的民俗活动,也使得汪满田鱼灯文化生生不息。

图片4.png

  嬉闹了600年的鱼灯焕发新生 图片/施亚磊

  近些年,天南海北返乡过年的90后、00后开始挑大梁,当地人根据村民组划分出六家鱼会,每家鱼会推选出统筹事务的年轻人被称作“鱼头”。他们为活动奔走筹措经费、上山砍竹扎制鱼灯、用肩膀撑扛鱼灯,这群年轻人组织全村老少,撑起一台台年俗大戏。

  每当元宵节灯会之时,一条条璀璨的“”,沿河两岸游来游去,灯光河水相映,观人如山如海。

  坚守和传承,让汪满田鱼灯嬉闹了600年,一群人数百年来坚若磐石般地守望,孜孜不倦地憧憬着,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依旧演绎着生动的徽州历史,带来满满的心意和感动,这一幅热闹的元宵民俗文化画卷,年年都在汪满田村点亮。

  而今,美好的山村,鱼灯的耀眼,让这一非遗文化,唤醒了游子的乡愁,同时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03

  发展:小鱼灯大产业,照亮村民幸福生活的道路

  如今,这条“鱼”不仅照亮了回家的路,还照亮了小山村未来的发展之路。

  2021年,汪满田村把建于70年代的大会堂翻修一新,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鱼灯工坊,传承600多年的鱼灯,名副其实地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并向产业化转型。

  鱼灯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汪满田人不仅提升制作工艺,还组建了鱼灯专业表演队伍,赴上海、宁波、海宁、南京等城市,开展艺术交流演出,成为当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5.png

  游客走进汪满田村,感受非遗鱼灯魅力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汪满田嬉鱼灯活动再度掀起高潮,超过2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进汪满田,近距离感受传统古村落和非遗文化魅力,村民们制作的600多条小鱼灯被抢购一空,销售额达24万元。

  与此同时,农户的茶叶、香榧等土特产也成了游客的抢手货,不少省外游客感叹:“如果不是鱼灯,我们也不知道汪满田,更不知道汪满田还有这么好的土特产。”

图片6.png

  鱼灯产业给村民生活带来“甜头”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小鱼灯,大产业;小山村,大未来。鱼灯着实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增加了新“甜头”。

  2022年,“汪满田鱼灯”晋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溪头镇也因此获评“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两年,媒体纷纷在元宵节期间前来报道鱼灯表演盛况,通过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宣传,随着鱼灯的知名度不断攀升,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忙了。

  2024年元旦期间,4支鱼灯巡游队分赴成都、合肥、衢州、张家港演出;1月下旬,合肥、嘉兴的鱼灯巡游订单签订完成;海口、温州、重庆等地订单陆续洽谈中……

  与“鱼灯”一同走出大山的,还有二十多款鱼灯文创产品,汪满田人在产业致富路上越走越宽广,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这盏“鱼灯”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照亮汪满田人阔步前行。

  一条“鱼”从明朝游到今天,穿越600年的时光,必将在未来的美好生活中,翻腾出更大的水花。

   | 文字:黄娜娜

  | 视频:李晓露 叶秋盈

  | 海报:周纪萌

  | 编辑:杨艳红

  |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
咬定目标不放松 协力再创新佳绩


发布于2024-05-01 05:40:41

一季度安徽工业经济开局良好


发布于2024-04-30 08:57:50

十一届省委第六轮巡视完成进驻


发布于2024-04-30 08:57:25

重大发现!安徽发现高品位金矿


发布于2024-04-29 10:52:20

恭喜安徽这些集体和个人!


发布于2024-04-29 1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