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 > 县区 > 花山区

花山区: 盛世之花绽放 创新之城崛起

时间: 2022-08-02 09:14
摘要

  201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关于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原金家庄区和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

  日出江花红,极目景象新。转眼间,花山区已走过了十年,全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十年来,花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只争朝夕、勇毅前行,奋力打造绿色转型引领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文明宜居幸福城。

  聚焦动能转换 产业结构更优

  ——GDP从213.5亿元增至445.65亿元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于花山区而言,是栉风沐雨、逐梦前行的十年,更是春华秋实、沧桑巨变的十年。

  数据佐证巨变。从2012年到2021年,花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13.5亿元跃升至445.65亿元,增幅近2.1倍,三次产业比重由0.84:48.31:50.85调整为0.39:29.98:69.63,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这十年,花山区聚焦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花山、金家庄工业园划转其他园区的发展低潮期和转型阵痛期,花山区找准定位、集群发展,按照“园区聚集、龙头带动、多链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聚焦现代制造业、软件互联网、文旅休闲、港口物流、现代商贸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园五区”协调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交出了非凡答卷。

  “一园五区”齐头并进,多点支撑格局凸显。马鞍山软件园成为全省首个互联网特色小镇、“中国特色小镇50强”,并举办四届中国(马鞍山)互联网大会。濮塘休闲度假区入选国家4A级风景区和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秀山新区生产生活配套日趋完善,成为发展新增长极。高铁新区日均客流量超1万人次,马鞍山综合客运中心正式启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中心商务区楼宇经济繁荣,金鹰、“创客+”等商业地标闪亮。沿江港口绿色经济区一批技改项目实施。

  中铁物铁路物资循环利用生产基地、山鹰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鹏霄服务器马鞍山基地……一大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拼成软件互联网、现代商贸、智能制造三个超两百亿级产业板块。花山区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重点项目数量最多、完成投资额最高、产业集聚效应最强的高光时刻。1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释放出强大的“凹地效应”,擘画出“一园五区”的宏伟产业蓝图。

  2022年,花山区启动制造业、数字经济、商贸服务业三大倍增行动,实施产业发展提速“一号工程”。

  上一个十年,答卷亮丽;下一个十年,更加精彩。

  筑牢生态屏障 发展底色更绿

  ——以生态固本,以绿色破题

  十年前,薛家洼聚集着许多“散乱污”企业、小码头、养殖场、危旧房和上百条渔船,不得不面临“滨江不见江”的尴尬处境。

  十年来,花山区严格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和长江“十年禁渔”,依法关停、取缔、拆除长江岸线内无证和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44家,拆解渔船151艘,顺利完成31户渔民上岸和126户长江岸边居民的搬迁,生态复绿450亩,高规格建设薛家洼生态园。经过综合整治,薛家洼如今变成了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

  可以说,薛家洼之变,是花山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看薛家洼生态园碧水叠岸,看濮塘风景区竹海翻波,看田野村居风景如画,看街巷广场转角见绿……拉高生态标杆、擦亮生态底色。这十年,花山区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持久战。通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固体废物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排查整改专项行动等有力举措,盯紧抓实各类突出问题整改。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断面水质达标任务完成,固体废物规范有效处置。截至2021年底,花山区各类大气污染物数值连续下降,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其中PM2.5、PM10等绝对数值在全市各载体中保持前列。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花山区,绿色已经成为城区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改革力度更大

  开放大门更宽

  ——从“融入长三角”到“身在长三角”,吸引总投资超百亿元

  落地一家亿元级别的产业基地需要多久?在花山区互联网小镇刚刚开业的讯众股份安徽数字基地负责人戴雅尚表示,从4月底签约落地到建成开业,只花了不到百天时间。

  作为花山区5.9万户市场主体之一,戴雅尚感受颇深:多部门、多层级的审批流程,如今被压缩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对标一流,企业感受到了便捷。这得益于花山区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实践。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入实施,“放管服”、商事制度、行政审批等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关联场所110个、关联事项5542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51项、跨省通办9项……花山区以重锤擂响鼓之势驱动改革引擎。

  创新驱动之轮加速旋转。这十年,花山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38家、70家和11家,获批省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4家;登记科技成果527件;有效商标注册量74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33件。

  开放联动之帆迎风扬起。这十年,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攻方向,推动花山区全要素、全产业链深度融入长三角。深化省际毗邻区域发展规划衔接,统筹完善濮塘地区、高铁新区等空间规划;完善交通、转换枢纽、居住服务等基础设施;推动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融合;精心绘制、抢先布局“产业图谱”,建设宁马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濮塘片区;与江苏软件园、上海虹桥临空经济产业园战略合作,累计引入沪苏浙项目34个、投资项目超100亿元,向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区、样板区挺进。

  坚持城乡统筹 前进脚步更快

  ——40万人齐见证 城区蝶变“满目新”

  34.68平方公里的秀山新区坐落在花山区东部。十年前,这里是城乡结合部,打车都是难题。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新区集聚人口超10万人,一大批现代小区如雨后春笋崛起,嘉陵江路、五亩山路等20条道路建成通车。交通、产业、商业、教育、医疗、文体等资源全面开花。短短十年,作为融宁第一站的秀山新区迅速集聚爆发、气势如虹。

  荒野变热土,沧海变桑田。十年来,花山区统筹全域、内外兼修,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城乡面貌实现美丽蝶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7.95%。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4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15元,比十年前翻一番,稳居全省前列。

  城市更新成果丰硕,改造老旧小区129个、棚户区80余个,惠及居民14万余户,交付安置房20574套,在建棚改安置房4626套。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完成24个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100多条道路和背街小巷整治。扎实推进落实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任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创建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清洁示范村6个和“美丽庭院”240户,完成“四好农村路”约100公里,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消除,行政村自来水、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省市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32家……一帧帧无比鲜活的壮美图景,描绘着花山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迁。

  持续改善民生 百姓福祉更足

  ——十年民生支出累计投入138.34亿元

  2012年到2021年,花山区民生支出累计投入138.34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30余项。其中,2021年全区民生支出达到17.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7.13%。

  翻开厚厚一沓“民生账单”,花山区每项民生工程的暖心变化都见证着群众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

  打造公平共享“教育强区”。在全市首推“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改扩建52所,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省“教育强区”。

  为群众筑牢“健康堡垒”。市人民医院秀山院区建成使用。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德驭医疗集团马鞍山总医院提标扩能,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打赢抗击冰雪保卫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和防汛抗洪攻坚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关心下一代、退役军人、老年教育、体育事业领跑全省,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创新治理一马当先。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治理领域创新实践,省内首个“96345”便民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社区吹哨、部门报道”工作机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丰硕成果,统筹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工作,平安花山更上台阶。

  文明底蕴更加厚重。荣获首届“安徽省文明城区”,孵化培育120多家公益性社会组织,红袖标、公益善食馆、淘管家、七姐妹等一批志愿服务典型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今天,花山区全力争做“三高地、两先锋”;未来,花山区将在“干”中淬火,定会锻造出别样风骨!

  以“新”破题 华丽转身

  幸福路、金家庄、马钢9号高炉……从建市立区起,花山区即地处马鞍山市中心城区,其产业也是钢铁制造等传统工业。2012年,原金家庄和花山的主要工业因区划调整从产业版图“消失”,GDP增幅下跌,在此背景下,新的花山区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关键时刻。

  敢教日月换新天。向外看,各地纷纷发展高端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于大变革中把握大势、危中寻机,花山区有“敢吃螃蟹”的勇气,也有慧眼独具的果断。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壮大培育新兴产业,从工业有效拉动到三产协同发展,十年内实现了粗放经济、资源生产向绿色经济、无烟经济的转身。

  借智登高产业新。花山区发挥特色优势、找准主导产业,打造新型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贯彻“四位多轴”战略,壮大软件互联网产业集群;拉开框架向东发展,雕琢城市商圈、楼宇经济、夜经济等名片;打造沿江智造走廊,发展迈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印证了唯有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方能打造城市经济新的支撑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升级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马鞍山软件园前身为一排小平房里的花山软件服务中心,十年间坚持集群发展、培育小微、招大引强,形成了百亿级的国家创新园区、长三角软件高地,就是最好的佐证。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定力,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到研究产业、培育产业和发展产业上,必见成效。

  文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朱琳 於婷婷 王维


来源: 马鞍山日报    作者: 季晨辰 通讯员 朱琳 於婷婷 王维 编辑:杨雪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