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学习时报

——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 2023-03-01 16:39
  • 来源: 学习时报
  • 作者:

  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奋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综述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长三角一体化和安徽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2月10日,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联合学习时报社在合肥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奋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

  2020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与学习时报社共同打造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这一全国性高端理论研讨平台,并于2020年9月、12月,分别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为主题,联合举办两次理论研讨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研讨成果。

  本次研讨会为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郭强,学习时报社社长许宝健出席会议并致辞。郭强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江淮儿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安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上了高能级平台,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前景可期。社科理论界要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情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刻画安徽发展的全景图、特写图、动态图,在推动“理实交融”“一体融入”“融合创新”“文化融通”上多出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省内的16位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会主题作主旨演讲,17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如何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走心”“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对标先进、扬皖所长,绘出皖美答卷”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想碰撞、研讨交流。本次会议论题广泛而深刻,讨论充分而热烈,达到了预期效果。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研讨中大家谈道,新时代十年,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四个跨越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亲临指导、亲自部署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从一个省域印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与会专家表示,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必须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认识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成效。

  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与会专家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最大理论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了精辟概括,并对坚持不懈用这一思想凝心铸魂作出部署,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姚宏志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敬青表示,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不断向各领域各方面拓展深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与会专家表示,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实把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与会专家认为,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旨归意义、目标任务、实现途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践指引、光明前景,体现了我们党坚定走自己的路、锐意开拓现代化新路的自信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谈道,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不仅仅展现了经过百年淬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担当和历史主动,更提供了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团结奋斗的定盘星和指南针。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胡承槐表示,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理论视野》杂志主编秦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反映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创造,如在实现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进国家法治化过程中开启和推进了全面依法治国、在推进文化时代化过程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在研讨中大家谈道,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安徽的根本出路,要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本遵循,站稳人民立场、运用辩证观点、采取科学方法推进安徽现代化建设。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育长李宗尧认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识与独特优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精准施策和聚力突破,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安徽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曾凡银谈道,围绕保护“好山好水”,安徽省积极探索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林长制,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要继续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屏障建设的持久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动战,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程燚谈道,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安徽实施新一轮农村改革任务,要积极探索解决农村“人地矛盾”方法路径、“小田变大田”及“大托管”服务改革,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乡村振兴。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安群表示,要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贯彻,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落实,加强高质量的立法供给,提升法治实施效能,提高“关键少数”的法治能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安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与会专家表示,要聚焦安徽发展的全景图、特写图、动态图,充分发挥理论专长和学术优势,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安徽实践为样本,围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课题,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一批见解独到、紧扣需求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回答理论课题、解决实践问题,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与会专家认为,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所作出的重大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亲自推动的结果,带来的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政策红利前所未有、群众受益前所未有。安徽始终坚持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牢“一盘棋”思想,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共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强认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皖北则是短板中的短板。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依托沪苏浙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补强皖北产业链薄弱环节,持续深化产业协作,努力壮大皖北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园合作建设,筑巢引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互派挂职,真抓实干提升皖北营商环境。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葛贤平谈道,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安徽绿色发展的“底色”直接影响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色”,要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屏障建设持久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动战,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育长李宗尧认为,从长三角地区来看,要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法,着眼开发强度已经很高、生态容量越来越小、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的实际,把推进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个压倒性任务作为主抓手,努力构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张超表示,长三角社科理论界要在学术研究、智库建设、社科普及、学会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拓展视野、打开思路,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更多长三角力量。

  与会专家表示,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活力”“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性”等课题,深入研究长三角在释放“双循环”发展潜力、增添“双循环”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地位定位、独特优势、动力机制、作为空间,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与会专家认为,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独立篇章,这在我们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为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已成为安徽最宝贵的基因、最靓丽的名片、最强劲的动能。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谈道,实现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原创性引领性攻关、科技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等方面为重点,把安徽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地、科技引领发展模式的创新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板省、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东认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专精特新”在安徽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品牌,但在量、质上仍与先进省份有一定差距,要从定位方向、服务体系、创新能力、数字化发展、生产要素、制度供给等多个维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建设科技强省是心系“国之大者”、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职责所在。要结合创新安徽的生动实践,围绕“推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等课题,深度挖掘安徽改革创新的“基因密码”,立体呈现安徽融合创新的集束效应,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前瞻的视野、更前沿的思考,提出更精微的建议、更精准的对策。

  着力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与会专家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历史人文优势是安徽的“六大优势”之一,安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历史上许多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诞生在这里,是中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

  在研讨中大家谈道,安徽文化核心价值上有着统一、鲜明的特质,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以及集体主义的文化逻辑、家国一体的文化伦理、互鉴包容的文化特质等,有着天然、内在的契合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丰厚土壤。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认为,古籍文献挖掘与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泽被后世的工作,是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坚实基础。依据《中国古籍总目》统计的中国古籍总量约20万种而论,安徽文献约占全国总量的8.5%,重要地位可见一斑。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安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安徽文库》铸就成传世佳作,为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树立新的时代标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徐理响认为,社科理论界要从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加快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精神标识”“文化根基”,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与会专家表示,要聚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安徽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名人名篇等资源,系统梳理文化脉络、传承文化基因,着力打造与安徽经济科技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王子君,安徽省委宣传部;杨木庆,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新潜能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排查风险除隐患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发布于2024-10-06 05:46:27

筑牢安全防线 全力守护平安


发布于2024-10-05 05: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