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中国妇女报

  • 2023-05-08 06:50
  • 来源: 中国妇女报
  • 作者: 王蓓 史玉婷

“红大姐”为老人测量血压。

  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迎淮社区滨湖润园小区,总戴着“红袖章”的孙维平有一个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的,除了日常处理的邻里纠纷、居民反映的问题,还有需要帮扶的老人信息——姓名、楼号、联系电话、身体状况以及是否独居、紧急情况下有无联系人……

  孙维平是小区“红大姐”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她手里整天带着的记事本,是她为社区和老人们手工记录的“档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放心。”孙维平翻着手里的记事本笑着说。

  近一年来,这支身穿“红马甲”、臂戴“红袖章”的“红大姐”,将小区围墙里的大事小情“揽”了起来。风里来雨里去,走家串户,关爱老人孩子,协助社区物业解决矛盾纠纷,成为小区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声召唤,“红大姐”聚齐

  迎淮社区是包河区义城街道新成立的一个城市社区,润园小区是辖区内一座万余人的大型回迁安置小区,居民大多由原来分散而居的村庄搬迁而来。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但不少居民们还没有习惯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遛狗拴绳、环境卫生、邻里和谐等事,都需要一群“爱操心”的人来维持。

  60岁的孙维平就是这样一位闲不下来的“操心人”。去年7月,在社区和孙大姐的努力下,小区里很快招募了一批邻里志愿者,她们中有的是退休女村干,有的曾在妇联系统工作多年,还有贤惠能干的家庭主妇,都是忙里忙外的能手,社区一声召唤,她们就迅速聚集。

  合肥“大姐”无大小,都有一颗热心肠。大半年里,孙维平带着志愿者们每天在小区里奔走忙碌,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红大姐”,志愿服务队名号也由此诞生。

  如今,这支队伍逐渐壮大,已有16名队员,在服务居民领域颇受欢迎,成为小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次巡查,孙维平和队员们发现一位居民将回收来的废品堆放在小区的人行通道上,老人孩子来来往往,很不安全。“红大姐”和物业多次上门劝说、主动帮忙,最终成功劝服居民把废品搬离,还给居民一个清爽安全的公共空间。

  “人有见面三分情,你多上门磨磨嘴皮子,再加上不能挤占公共空间,这上哪说都是硬道理呀!”不怕麻烦、爱较真,这是“红大姐”身上鲜明的气质。也正是这种精气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居民自觉守护家园环境,文明新风尚逐渐在小区里流传开来。

  每天上门,老人冷暖记心头

  回迁小区内老年人口较为集中,据了解,迎淮社区内80岁以上老人有194位,9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就有33位。

  “跟高龄老人比起来,我们都还算年轻、有能力,也应当多多关照他们。”队长孙维平年轻时曾是一名村干部,退休前又在义城敬老院工作12年,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她对老年人的事格外敏感、放心不下。

  为了做到帮扶照顾不落下一户,孙维平和队员们特地准备一个记事本,逐一记下老人的详细情况。

  随着一次次的敲门探访、照顾帮扶,记事本上的内容早已深深印刻在她的脑海里,有时老人一个电话打过来,孙维平甚至不需要翻查手册就报出老人家的信息。

  88岁的杨其生夫妇俩是一对低保户,没有生育子女,去年春节前的一次探访中,老人家说很想吃炸圆子,孙维平和队员们立刻回家把家里炸好的圆子送上了门。“红大姐”的关心和熟悉的“年味”让老人红了眼圈,“社区有了‘红大姐’,真是我们老年人的福气啊。”杨老感慨地说。

  如今,针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敲门探访,已经成了“红大姐”志愿服务队每天的重点工作。“红大姐”们每天排好班次,轮流上门查看老人情况,根据需要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做顿可口饭菜,或者陪他们聊聊天,有时好几天没看到老人家下楼散步,他们就会上门问问情况。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家人朋友和邻居们做个榜样,在社区里形成爱老扶老的氛围。”孙维平表示,“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邻里关系更融洽,小区和谐温暖的氛围更加浓厚。”(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史玉婷)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