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30 05:1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陈婉婉 汪永安

20210928000639a.jpgB001.jpg

近日拍摄的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记者 温沁 摄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前十。进阶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扮演了关键角色。

  近年来,我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最大动力,放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依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力新基建、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国家创新大格局中镌刻了安徽烙印、作出了安徽贡献。

  面向最前沿筑原创矩阵,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获批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系统推进,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初具雏形。面向主战场促科创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面向需求侧攻独创绝技,坚持创新不问出身,扩容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墨子号”、“九章”量子原型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等尖端技术成果相继问世,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 2020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要聚焦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积极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新赛道上跑出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的“加速度”。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只要我们持续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贏得未来! (陈婉婉)

  关键词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报告点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巩固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升级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

  【专家解读】

  周云峰(安徽省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省委报告明确提出 “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并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定位的首要路径。

  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党代会提出了两方面的重点工作:第一方面,要“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巩固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就是要在注重国家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将“服务保障机制”这一软件建设作为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的新手段、新策略;要“升级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即是要发挥我省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优势和基础,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升级为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第二方面,提出要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其核心内容是要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同时,积极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将我省高校院所、创新企业打造成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

  【背景链接】

  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从 “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的转变。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 “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大科学装置形成了“3+4+4”建设格局,即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个装置,正在推进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4个装置,谋划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4个装置。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关键词

  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报告点睛】

  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成大科学装置7个、新建5个,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全省新建20个以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个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专家解读】

  于伟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中心处副处长)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建设施、建机构、建平台、建载体,抓攻关、抓转化、抓改革、抓合作,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交叉前沿领域产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作为大科学装置承载主体,已形成以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为代表的建成、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梯次发展格局。

  对标国家实验室,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等研究院,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以国家级平台为基础,加快布局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稳步提高设施、机构和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平台布局科技攻关,竞相涌现了“‘九章’量子原型计算机”“量子显微镜”“热核聚变”“铁基超导”“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背景链接】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设立,这是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之后,又一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在安徽布局落子,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形成一批引领性项目、原创性科技、突破性产业化、支撑性人才、示范性制度及开放性合作六大成果。

  关键词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报告点睛】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产品竞争,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制度,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支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国内外强校强院强所来皖建设分支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专家解读】

  李林(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成果转化市场规律。

  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技术升级进步已呈现多学科融合、快节奏迭代的鲜明特征,科技成果转化也相应表现出新的时代变化。研发与转化事实上已高度融合、同步并行,开始研发即在实施转化,实施转化始终都在研发。

  我们必须要以企业为主体,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同时,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培养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量质齐升,打造优质“双创”平台;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积极搭建成果对接平台,聚焦十大新兴产业,探索市场化办会模式。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着力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共出台了20余件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涵盖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创新生态的优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559家,较上年净增1923家,增幅约29%,创历史新高。2021年1月至9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7.1%和21.7%。

  关键词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报告点睛】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鼓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组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构建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把“科大硅谷”打造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安徽建设的示范工程。加强科普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专家解读】

  聂中生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谋划设计多跨协同的“揭榜挂帅”应用场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参加国家重大科研攻关。

  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就是要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要不断健全科技评价激励体制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落实用人单位的评价自主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我们要继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施行“提名制”等新举措,加大奖励力度;还出台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允许高校院所自主决定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省级累计扶持274个团队,其中143个团队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 陈婉婉 整理)

  ·基层实践·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激发活力

  在合肥多个工业园区内,都可以见到无人驾驶摆渡车穿梭自如的身影。这种车由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它还具备手机约车、自动充电、自动泊车等多种功能,价格也只有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特别受市场青睐。目前,已在广州、南京、扬州、株洲等地推广应用,实现了无人驾驶车辆产品落地。中科智驰的研发团队还与省内外多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

  这一高新技术的落地离不开背后的推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2014年6月,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企业化运作方式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落地。中科智驰正是这种全新运作方式下的结晶和受益者。

  据统计,创新院科技孵化增值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累计承担科技计划项目37项,总金额近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服务平台”等3个“国字号”荣誉;引入技术专家团队近百个,在精准医疗关键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打造了16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现金出资等多种参股方式孵化企业170家,注册资本总额16亿元,引入外部投资超15亿元。

  在统一的市场化薪酬制度下,院里人才不论身份、同岗同酬。市场化薪酬体制对海内外高端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理化所、中科大等海内外知名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00人,其中多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认定。(记者 陈婉婉)

  “空中成像”让生活更安全

  10月中旬,一年一度的触控显示领域专业展会——2021深圳国际全触与显示展如约而至,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非接触式电梯交互终端、非接触式医疗自助机、空中成像提词器、10寸可交互空中成像展示机等多款设备参展,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触显领域新一代“可交互空中成像服务商”,东超科技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平台建立并进行技术转化,其系列产品均采用自主研发的负折射平板透镜技术打造。该技术具有无介质、可交互、呈实像、低功耗、应用广等特点,创新突破了全息技术痛点,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并因此荣获202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除此之外,东超科技的研发团队累计申请包含PCT国际专利、发明专利等在内的约300项知识产权。在深耕技术研发同时,东超科技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显示、智能车载、信息安全、公共设施等领域。

  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产品具备“无接触”“无介质”“防指纹”“防感染”“防静电”等诸多特点,所以由它而来的无接触医疗自助机、无接触电梯交互终端等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常规电梯的楼层、开关按键都可以变为“空气屏”呈现在空中,用户在操控电梯或自助机时,可直接点触悬浮在空中的模拟按键,无需与实体按键表面产生任何接触,这样就能有效防止公共场景下物理按钮表面细菌、病毒残留导致的交叉感染。

  目前,东超科技的产品在国内多家医院、政府单位、学校等公共场所实现应用,并远销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累计形成近亿元销售市场规模。(记者 汪永安)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