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30 06:12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范克龙 田婷 沈云鹏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省委报告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盯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设定目标,扎实稳妥推进。一方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针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范克龙)

20210925000310a.jpgB001.jpg

淮南毛集实验区中心社区莲藕种植地,农民在采摘莲藕。 (资料图片) 记者 李博 摄

20211001000279a.jpgB001.jpg

  近年来,庐江县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图为车辆在庐江县罗河镇境内G3高速和G330国道上有序行驶。 (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闽 摄

  关键词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

  【报告点睛】

  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健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

  【专家解读】

  孔令刚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

  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为主抓手,促进居民收入多元化,推进消费升级。建议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地籍调查,明确入市主体,在同价同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入市收益分配制度,如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收益归农村集体经济,税收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交易权,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对于城镇居民,建议在稳定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增速。

  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给予市民待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背景链接】

  “十三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新跨越,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6936元,增长到2020年的39442元,增加12506元,五年累计增长46.4%,年均增长7.9%。

  关键词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点睛】

  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引导各区域鼓干劲、争上游、创一流。

  【专家解读】

  李红梅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必须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发展中统筹兼顾,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针对重点人群、领域和区域,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关注转型发展较慢或困难的地区。支持淮北、淮南等资源型城市依托 “煤头电尾”拓展产业链,加快发展陶铝新材料、煤基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大“三重一创”资金倾斜力度,推动“工业老城”向“产业名城”转变。充分利用大别山连片地区红色资源,推动岳西、金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提升工程建设,争创全国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关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科技成果共创共享等方面谋划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县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引导支持县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聚焦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加快发展新基建,引导要素、产业、人口向县域集聚。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坚持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圈五区”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多点增长极。合肥经济总量过1万亿元,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7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

  关键词

  皖北振兴

  【报告点睛】

  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提高与沪苏浙共建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深化南北结对共建,实现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

  【专家解读】

  孔令刚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

  皖北在安徽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安徽的高质量发展。皖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要素资源丰富等优势,拉长长板,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皖北地区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推动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行业拉长拉宽产业链条,用重大项目增量推进皖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把制造业做强做大,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变革性更新和战略升级,推动皖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

  加快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县域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在皖北六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人口大县完善“就地就近城镇化”模式。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动开展有利于发展的创新试点,鼓励皖北探索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腹地区域形成有效路径,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定实施上先行先试,在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进行差异化产业布局,助力长三角区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背景链接】

  “十三五”期间,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提升,城镇化率从42.2%提高到47.8%、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3%,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特色优势产业增势良好,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粮食产量占全省达66%,长三角“大粮仓”和能源保供稳供“大后方”作用更加凸显。

  关键词

  着力提升就业水平

  【报告点睛】

  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创业安徽、技能安徽行动,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

  【专家解读】

  程宗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统筹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持续巩固提升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动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我省将大力推进“创业安徽”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创业成本低、综合创业条件完善的比较优势,坚持创新发展与优化生态并重,吸引感召天下英才集聚安徽创新创业。推进技工强省建设,实施“技能安徽”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职业培训供给侧改革,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着力强基础、优结构、提质量、建机制、增活力,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转移就业,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2016年至2020年,我省累计组织11万人参加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省内外劳务协作,“点对点”送农民工返岗复工;打造“接您回家”活动品牌,吸引更多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支持更多企业家回乡创业兴业。今年以来,我省就业形势保持持续向好态势。今年1月至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85万人。(记者 范克龙 田婷 整理)

  ·基层实践·

  学了新手艺走上创业路

  10月26日,记者联系范广青时,他正接了一单家装的活儿,忙着带领工人们装修。

  41岁的范广青是郎溪县人。过去,由于没有别的技能,他一直在家务农,偶尔做做临工。 “那会儿,我1年收入大约两三万元,钱得算着花。 ”范广青回忆道。

  去年夏天,得知郎溪县建平镇的一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要开展电工技能培训,范广青很是心动:“很多单位和工地都需要电工,学这个技术好找工作。 ”他积极报了名,参加了为期1个多月的免费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不光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运用模具动手操作,进行电路分解等。这样系统性的学习,对范广青提升技能帮助很大。除了每天上两小时的课,他还会在课后认真琢磨一些难点问题,并向身边的电工请教。凭着这股认真劲儿,培训结束后,范广青顺利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初级电工证。

  有了一技之长,范广青很快就在工地上找到一份电工的活儿,每月收入达到3500元至4000元。收入增加了,日子宽裕了,但范广青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萌发了创业梦想:成立一个装修队!说干就干。去年底,他贷款买下郎溪义乌商贸城一处7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张罗起了一支家装施工队。 “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给客户做产品展示,也能赢得更多信任。”范广青说。创业近一年,他的装修队有了一些名气,团队成员有10多人,业务量也在慢慢提升。范广青尝到了创业的甜头,月平均收入六七千元。

  “如果没有参加电工培训,我就没有这门手艺,更不会打开思路和眼界,走上创业的道路。今后如果有进阶的电工培训,我还会继续参与,提升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当好创业领头人,带着大家一起过更红火的日子。 ”范广青感慨地说。(记者 田婷)

  种万亩莲藕富一方村民

  辞去映日荷花,喜迎莲藕丰收。日前,在颍上县夏桥镇毛桥村人民河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繁忙的挖藕景象又成为秋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鲜嫩的莲藕采摘出水,工人们忙着清洗分拣、装筐运输。

  “藕塘亩产约3500斤莲藕,再加上养殖的泥鳅、黑鱼、龙虾,一亩地毛收入大约在6000元左右。 ”安徽聚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迎春欣喜地介绍,基地上万亩莲藕眼下进入丰收季节,每天都有10万公斤新鲜莲藕被采摘上来,销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地。

  当地依托万亩莲藕基地发展莲藕产业,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莲藕基地通过“两入股一合作”模式带动群众增收。其中通过流转102户脱贫户土地入股方式,带动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帮扶脱贫户61户200人提供特色种养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并通过小额贷款带资入股帮扶脱贫户20户,每户每年分红收入3000元,通过劳务合作方式带动就业68人。

  毛桥村村民许家亮就是其中之一,因父母生病在家无人照顾,在外务工的许家亮夫妇回到家里照顾老人,在村委会的介绍下,两口子都在莲藕基地上班。许家亮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的5亩多地流转给基地,夫妻俩在藕塘工作,一个人一天能挣一两百元钱,两个人一年下来各种收入超过10万元钱,今年家里还购置一台面包车,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毛桥村党总支书记魏学年介绍说,下一步村里计划继续流转土地2万亩,适时引进莲藕加工工厂,把莲藕产业做深做细,包括制作藕粉、藕丁、休闲食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民富则乡村富。截至目前,颍上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501家、家庭农场4948家;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82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10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记者 范克龙 通讯员 沈云鹏)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