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30 06:1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王弘毅 罗宝 洪放

  省委报告强调,充分发挥左右逢源、通江达海等优势,在深化区域合作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当前,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到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从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省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这些重大战略和机遇,有利于我省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扬皖所长、补齐短板,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在新一轮区域格局重塑中提升发展位势、增强发展动力。

  战略机遇面前,唯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乘势而上的行动力,才能迎风起舞、赢得未来。我们要把国家政策与安徽实践紧密衔接,做好“落地”文章,结合安徽实际,研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精准有效。要做好“一体化”文章,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要锻长板、补短板,做好“产业”文章,突出优势、做强自身,持续优化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布局、前瞻布局、优化布局,打造大体量、战略性、服务型产业。要立足“双循环”,做好“供求”文章,精准扩投资,增强高质量供给,全面促消费,满足高质量需求,统筹建体系,实现高质量流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我们要全力贯彻落实好国家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壮大自身、展现安徽新作为,在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王弘毅)

20210911000641a.jpgB001.jpg

  芜申运河芜湖主城区长江出口段船行如梭。作为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重要组成部分,芜申运河在提升我省水运交通条件、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同时,与长三角地区实现了水路无缝衔接。 (资料图片) 通讯员 水从泽 摄

20210812000390a.jpgB001.jpg

  近日,在滁州海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自动化机械装备总装车间,技术员在调试出口印度的全自动冷柜内围板生产线上料工位。通讯员 李晓村 周尧 摄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报告点睛】

  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各区域各领域都要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

  【专家解读】

  闪辉(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要加强互联互通,全面优化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沿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过江通道建设,共建长三角机场群,推动合肥和南京两大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快芜马、安池铜一体化发展,支持沿江中心城市跨江发展。要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产业分工合作的全国样板。发挥制造特色鲜明优势,把握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趋势,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努力发展进口替代,从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向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水平分工与合作的示范区转变。

  要集聚科教资源,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高地。发挥创新活跃强劲优势,推动合肥和上海张江两个大科学中心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滨湖科学城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弘扬改革精神,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多举措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深化沪苏浙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临港新片区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背景链接】

  我省在长三角率先出台“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支持政策,强化组织机构、国土空间规划支持和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政策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创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省14个市与沪苏浙17个城市签订26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

  关键词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报告点睛】

  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合作建设产业集群和经济协作园区。

  【专家解读】

  樊明怀(省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的唯一交叉点,近年来我省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位势。下一步,要把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使命化作区域协调联动的动力,紧扣中部地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再上新台阶。

  要争当新兴产业承接布局的优选区。依托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高能级平台,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合肥等有条件地区布局新兴产业,在新一轮产业布局竞争中抢得主动权、提升竞争力。要争当现代农业核心保障的重点区。聚焦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定位,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积极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要争当枢纽经济引领带动示范区。更加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优势,以联动畅通大循环为切入点,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快速交通大通道,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和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不断深化合作,共同提升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词

  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报告点睛】

  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

  【专家解读】

  蒋旭东(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以“双碳”战略为抓手,加快沿江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培育壮大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扮靓皖江绿色生态空间,筑牢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强化长江岸线整治,保护修复沿江河湖湿地、森林绿地等生态空间,恢复沿江天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网络。全面升级长江环境质量。强化对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重点解决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积极探索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生态产权交易、生态资源产业化经营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 (安徽)经济带,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开展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等,严守污染物入江“防线”,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十三五”以来,我省长江干流水质基本稳定达到Ⅱ类。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报告点睛】

  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拓展沿线国家节点城市航线。

  【专家解读】

  王斌(省经济研究院投资金融所副所长)

  未来五年,我省要坚定不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好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要发挥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抢抓国家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的窗口期,主动对标上海、浙江、海南等国内先进自贸试验区,充分用好先行先试自主权,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9+3+N”专项推进行动,加大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制度创新力度,积极打造制度型开放先行区。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显示产业大会、量子产业大会、声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影响力,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国际物流枢纽,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以数字贸易为特色的服务贸易,争创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合肥、芜湖、安庆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中德、中韩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和高端要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完善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省优势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境外经贸合作区。

  【背景链接】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 127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6%。其中,出口928.8亿元,同比增长29%;进口350.3亿元,增长52.2%。

  关键词

  扩大内需

  【报告点睛】

  实施皖美制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皖美消费等行动。

  【专家解读】

  窦瑾(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

  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我省需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机遇,适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从供需两方面着手,锻长板、补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扩大多元消费供给。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消费圈层差异化消费需求,全方位提升衣食住行、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多元消费供给能力,打造制造服务相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者时间空间全覆盖的产品服务业态矩阵。塑造优质品牌标志。建设“省级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实施以创意、效益、信誉为中心的品牌创建工程。申报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一批“安徽老字号”,打造一批“安徽新字号”,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自主品牌。搭建扩消费平台载体。要搭建长三角拓市场促消费的合作平台,加快打响“快到皖里来”省级促消费特色品牌。鼓励各地挖掘城市特质,形成地域特色文化标签,打造消费新地标,因地制宜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近悦远来的消费目的地。【背景链接】

  “十三五”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环境改善,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良好。我省持续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23个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若干措施》,旨在促进消费回补,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 (记者 王弘毅 整理)

  ·基层实践·

  省际毗邻区 共建产业园

  10月27日,在滁州市南谯区南浦合作共建产业园一期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项目计划建设的5栋标准化厂房和1栋综合楼已完成近八成。

  “现在园区不仅建设速度在加快推进,企业招商也进展顺利。滁州华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入驻到南浦合作共建产业园。 ”滁州南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王海鹏对记者说,因为采用了标准地加承诺审批模式,签约项目在拿地3天内可以进行前期的围挡建设,7天内就可以开工建设,大大缩短了整个项目审批到开工建设的流程。

  “这里同时靠近合肥和南京,区位优越。同时,滁州市的半导体产业链日趋完善,配套较完备。我们做到了今年签约、装修、投产,预计投产后的年产值15亿元。 ”滁州华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银生告诉记者,公司的产品有无人机、新能源充电桩等,前景广阔。

  近年来,滁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持续加大“双招双引”力度,通过加强重点区块建设,全域推进毗邻地区跨界合作,目前包括顶山—汊河、浦口—南谯和六合—天长等在内的合作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聚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招引包括人民光电、华瑞微半导体、中来光伏新能源等在内的约30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去年下半年,南谯经开区与南京浦口高新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当年10月即组建合资公司加快推动共建产业园建设。合作共建产业园采取共建、共享、共招、共营的运营模式,按照“产业鲜明、标杆引领、结构合理”原则,重点将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产业共同打造特色园区。今年2月,南谯与浦口共建园区项目启动建设。

  “我们将继续强化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围绕‘一年求突破、二年出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姿’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全力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努力争当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力争 ‘十四五’省际合作园区的产值超千亿元。 ”滁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范德胜说。(记者 罗宝)

  科创飞地 协同创新

  “省委报告指出,我们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全力落实国家战略。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省委报告正是鼓励我们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与上海松江开发区合作,主动融入发展的大潮中,展现新作为。 ”怀宁县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

  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的主力军,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 2018年11月,怀宁经开区与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进一步深化与松江开发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帮助县域企业在创新驱动、产品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壁垒突破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接轨,怀宁县委、县政府出资6000万元在上海松江区投资创办 “怀宁县 (松江)科创中心”,这是全省融入长三角第一个“倒飞地”,怀宁也成为“G60科创走廊”体系外第一家入驻松江科创园的县级政府。

  这一科创中心围绕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深化怀宁—松江两地合作,争取更多创新成果在怀宁转化和应用,构建“孵化在上海、产业在怀宁;研发在上海、生产在怀宁;前台在上海、后台在怀宁”的两地协同创新新模式,打造合作共建示范基地。今年以来,依托这一平台,怀宁经开区已签约落户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项目16个,协议总投资96.61亿元。(记者 洪放)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