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③

  • 2021-11-16 05:3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刘 振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并部署落实 “共进安徽”建设。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共进安徽”的题中之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五年,安徽坚持扬皖所长、坚定贯彻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共赢。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成员。合肥经济总量过1万亿元,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7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江淮大地铺展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

  实践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进安徽,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真经”。我省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有所差别,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要根据各地条件和优势,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跑出“共进安徽”的“协奏曲”。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因地制宜、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才能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找准区域发展短板,着力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引导各区域鼓干劲、争上游、创一流。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能级,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着力推动皖北振兴,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南北结对共建,实现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增强皖北发展动能。

  整体谋划、资源联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承认,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重点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支持、社会帮扶各方面政策衔接,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支撑。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

  有的放矢、多头并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解决 “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问题,就要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及性。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创业安徽、技能安徽行动,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着力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可持续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建设健康安徽,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和15分钟健身圈、阅读圈建设。

  繁荣文艺、提升文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出行、制止餐饮浪费等工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等改革,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今天的安徽,新动能蓬勃生长,新局面不断开创,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江淮大地绽放精彩。凝聚众力、集聚众智,更好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定能奏出更加雄浑的发展交响曲,谱写“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的崭新篇章。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