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安徽省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

  • 2022-01-09 04:52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夏胜为

  仲冬时节,泾县太园废弃石子场治理工程区,山体被绿植整体覆盖,采场平台上一排排松柏立于草丛中,近4万平方米的治理区与周边山体浑然一体。太园废弃石子场位于泾县城北,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曾一度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带来诸多影响。近年来,当地对该矿山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开展危岩及崩塌防治、土地恢复及矿山复绿,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地质地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矿山生态修复,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 “市场化是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路径和必然选择。 ”前不久召开的安徽省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推介会上,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摸排废弃矿山3538个,压占损毁面积2.95万公顷。 “十三五”期间修复矿山2516个、面积1.65万公顷。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我省运用市场化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通过明晰自然资源产权、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资产开发、生态补偿等方式,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重塑受损的地形地貌,把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为郁郁葱葱的绿水青山。

  市场化推进矿山修复新路径,我省探索3种模式,分别是PPP模式、自然资源利用模式、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PPP模式,即政府以财政资金年度返还的形式给予社会资本经济补助,由政府出资方与社会资本方注册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运营和移交。自然资源利用模式,充分考虑因削坡减荷、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等产生的土石料及原地遗留的土石料,无偿用于修复工程;确有剩余的,由地方政府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外销售,销售收益全部用于本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即“以用定治”,引入社会资本对矿山修复利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以此为基础来实施修复工程、优化空间布局、导入相关产业。

  当前,我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改变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为治而治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积极探索“以用定治”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谋划建立市场化修复废弃矿山项目库,目前已入库项目60个,其中基本符合“以用定治”理念的项目14个。

  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和实施,建立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库和生态产业项目库;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路径,定期从各地遴选一批具有市场化潜力的优质项目,适时召开推介现场会;强化产权激励、发展绿色交易市场、开展碳汇森林行动、加强财税支持、创新金融扶持等,加大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支撑机制,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研究项目、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平台建设、科研人才梯队建设等,支撑矿山生态修复,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记者 夏胜为)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