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长三角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

  • 2022-08-19 03:3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王弘毅

  加速一体化,同下“一盘棋”。 2022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4个年头。近年来,沪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实现一系列丰硕的合作成果,朝着“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目标阔步前行。

  经济愈发活跃,是这些年长三角发展的显著特点,经济的活跃度既源于一体化,又不断提速着一体化进程。 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从具体经济数据看,长三角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全国的36.1%,较2018年增长了27.7%;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占比都超四分之一,分别为25.6%、25.3%和26.6%。

  从投资到进出口,再到工业、消费和财政收入,这些指标都反映了2021年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平稳向好态势,也彰显了长三角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多年来,长三角始终以“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战略目标,推动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

  2021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29.8%;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了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到104家,占全国的20%……这些创新指标的攀升,展现了协同创新的显著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至高荣誉,十分具有说服力和含金量。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评选中,长三角地区共获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50%,其中一等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四成。

  在“高精尖”科研领域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长三角将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产业方面看,三省一市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1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58.3%。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8.9%、47.2%和78.4%。

  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约三分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在开放发展和互联互通领域,长三角近年来有了很大跃升。 2021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加强联动合作,2021年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总计1042.6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8.9%。

  交通一体化,拉近了时空距离,物流更加畅通,人员往来更加频繁。 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 6542公里,比 2018年增长54.7%;长三角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7亿人次,互联互通、互济保供的长三角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好山好水,大家一同守护。长江、淮河、新安江是沪苏浙皖共同的重要生态廊道,多年来,三省一市推进绿色共保,联合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同守一江清水、万里碧空。 2021年,长三角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较2018年上升9.6个百分点,达到89.1%。长三角PM2.5平均浓度2021年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

  政务办事更高效了,异地看病报销更方便了,乘车出行更快捷了,旅游消费更舒心了……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人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红利与便利。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应用于138项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共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长三角10城实现 “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超1300万人次;区域内333个图书馆、353个博物馆(含美术馆、文化馆)、657个景区均实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用”;长三角率先实现门诊费用直接异地结算,覆盖超1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98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元。(记者 王弘毅)

编辑: 叶广冬
推荐阅读
全省严查中!持续至9月底!


发布于2024-04-17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