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的成就 安徽这十年

  • 2022-08-31 05:0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徐建 阮孟玥

20220827000484a.jpgB001.jpg

当年渡江岸线,今日繁忙码头。 徐永才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齐头并进,坚定扛起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推动经济提质扩量增效。

  池州篇

  创新实干赢未来

  九华山云蒸霞蔚、秋浦河碧波荡漾。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是池州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今,青山连绵竞秀、绿水蜿蜒流淌、乡镇生机勃勃……

  “全面动起来、立即干起来。 ”10年来,池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八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工业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型向制造型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产业链条向集群化发展转型,工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今,池州市正在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系统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目标、方向、路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0年来,池州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突出共建共享,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目前,全市八成以上支出保民生,暖民心行动持续推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了眼睛可见、内心可感的改善与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 10年巨变,池州这座绿色、生态之城,正向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城迈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正在一步步拓展。

  绿色转型,高水平保护绿水青山

  “我15岁开始就在长江上捕鱼,吃住都在船上,孩子上学、买生活用品都不方便。而且江上捕鱼要起早摸黑,风大浪大,非常危险,也赚不到多少钱。 2020年上岸后,我被安置在流坡社区,一边在附近企业、社区做零工,一边享受着每个月307元的渔民上岸补助和生活低保,生活很安定、有保障。 ”池州经开区上岸渔民傅长宝告诉记者。

  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池州市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方面做到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2019年12月1日,池州市实行长江池州段全面禁捕,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13个月。经过近8个月的努力,实现渔民全部上岸和长江池州段全面禁捕。同时,扎实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省级试点,共排查出长江入河排污口5632个。目前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共取缔排污口20个、整治排污口117个、规范排污口5495个,对其中纳入省调度重点监测的长江干流146个排污口及一二级支流514个排污口设立标识牌。

  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推行“环保管家”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不会治污、治不好污”和生态环境部门监管难的问题,从源头减少了污染产生;制定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前置审批和联合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不断筑牢生态环保根基;坚持标本兼治,建立生态环保领域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回头看”、群众信访投诉整改情况与群众见面反馈,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发现、闭环处理机制,确保问题真改实改彻底改。

  2021年,池州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2位,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2位,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市、国家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试点市……


20220827000483a.jpgB001.jpg

  石台县高山公路。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奋勇争先,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

  2019年5月,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迎来了一家新企业——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该公司专业从事教育信息化及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生产,其纳米智慧黑板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荣获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当年,安徽文香实现产值1.2亿元。到2021年,年产值已升至5亿元。公司总部也从北京整体搬迁至池州,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新征程。

  落户池州以来,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先后获得各项专利200余项,并获得省级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安徽工业精品”等荣誉,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该市聚力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八大新兴产业,每个产业成立一个由池州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推进专班,制定一个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绘制一张招商地图、建立一个重点项目库、培育一个商协会、牵手一个智库(高校院所),每年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推动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

  2020年10月29日,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揭牌,起步区面积320.32公顷,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主导,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重点项目,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国际合作的产业平台、国内特色封测半导体产业基地和全省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园。

  今年8月12日,池州市首届半导体产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聚焦池州市半导体产业发展和行业协会建设进行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们围绕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安徽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展望、半导体企业发展等主题作了专题报告,研讨池州市功率半导体(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从2012年到2021年,池州市工业增加值从118.5亿元增长到248亿元,年均增长12.9%;规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374户增加到2021年的586户;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17家;该市制造业门类已发展到29个行业,占制造业行业总类的90%以上。 2012年以来,池州市共计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1969个、到位资金4565.9亿元。

  今年8月9日,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该项目已从前期项目审批阶段进入施工准备阶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采用 “公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合并过江,对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优化完善全省过江通道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池州市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发展定位,以产为基、产城融合,加快推动东部产业新城建设,通过“新产业、新城区、新机制”,加快把东部新城区打造成该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展示滨江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池州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上半年,该市工业投资增长28.5%,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238.6%,居全省第1位。工业投资项目大幅增加,6月末在库统计工业投资项目448个,同比增加83个,海螺四期、宝镁轻合金等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后劲十足。

  民生为本,高品质建设美丽城乡

  7月20日,2022“美好安徽 最美皖南”宣传推广活动在池州市启动。黄山、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7市联手奉上最美山川、最美江湖、最美乡村、最美戏曲、最美味道,并以“发现美、呈现美、实现美”3个层次展现,为游客奉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旅大餐。

  从池州出发,“最美皖南”既为 “安徽人游安徽”系列主题活动增添了新内容,又有利于整合皖南优质文旅资源,推进7市旅游合作共进,提升“最美皖南”品牌形象,助推文旅行业复苏,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共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10年来,池州市通过加强生态、产业融合互动,科学合理适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助力乡村振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之路。

  “慢庄”位于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几年前,还是一个“空心化”的自然村落。近年来,该村通过对旧有民居加以改造、提升,整治山水田林路,成为民居、田园、山林一体化的休闲康养基地,开设了秋浦书院、慢庄中医谷、慢文化体验中心、茶文化体验中心等体验场所,呈现出中国传统村落的美景和诗意。

  几年来,在乡村旅游带动下,村民每户年均增收超2.5万元。“慢庄小镇”成功入选安徽省特色小镇,获评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入选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流光四溢、火树银花……8月5日晚,以“大美池州梦幻滨江”为主题的烟火灯光秀,在池州市主城区老池口市民公园启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老池口市民公园原址是池州港507码头,是上海‘小三线’建设时期的一段记忆、一个缩影,也是池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老建筑与灯光艺术完美结合,非常有特色。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市民尹诗行告诉记者。

  老池口市民公园位于池州市主城区北侧、长江南岸,交通便利。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5.8亿元,完成了滨江区域生态修复,建成一批“公园+体育”全民健身场所。

  近年来,池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双轮驱动,高质量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打造有魅力的滨江城市。

  “两荤两素一汤,吃得很好。 ”8月1日中午,84岁的章满来在东至县胜利镇康桥村老年食堂就餐后,满意地说。

  小饭碗“盛”着大民生。今年5月,该村新建了老年食堂,并增设老年人棋牌室、文化活动室及日间照料室,暖民心行动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池州市积极推进暖民心行动、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问题。该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严格落实新建配建标准,扩大停车设施供给,加强老城区重点区域公共停车设施“改扩建”“平改立”,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小区“错时开放”,动态调整布设路内公共停车泊位,以增加补充供给。计划到2025年,池州主城区累计新增城市停车泊位6万个以上。今年,该市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0人……

  聚焦安全,高标准推进社会治理

  “党员‘1+1’亮牌”、打造乡村治理“矩阵网”、以“微服务”促进“精治理”……今年以来,池州市青阳县聚焦乡村治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打通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截至目前,青阳县已在46个村划分服务区536个,选举“两员”982名,成立491支志愿服务队、共计2275名队员;形成“组织员+监督员+志愿者+群众”的“综合式服务”机制,先后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780余次活动,为村民提供600余项“陪办服务、帮办服务、代办服务”。

  近年来,池州市以党建引领,着力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凝聚力;推行组织联建、区域共建,服务联动、责任共担,活动联办、资源共享,机制联商、难题共解模式,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6月7日上午,池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紧扣池州地域实际,聚焦群众有感的社会领域突出问题,聚焦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出“金点子”、献“锦囊计”,探索具有池州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池州市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构建“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记者 徐建 阮孟玥)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站到更高起点 挺起中部“脊梁”


发布于2024-03-25 06:35:50

打造专业化团队 推进高质高效春耕


发布于2024-03-25 06: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