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4-05-17 07:5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编者按:5月16日上午,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座谈会在蚌埠市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面对面倾听基层一线声音,实打实解决基层一线难题,持续做好“四个服务”,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新路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会议现场,基层党组织书记们进行了交流发言,摘编如下。

  怀远县龙亢镇党委书记王嵩:

  因地制宜以变促兴 用心走好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龙亢镇围绕抓产业促振兴,努力做到四个“变”。一是变农田为良田,把提升农业产业基础和综合效益作为主要工作,近三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改造5000亩旱田为水田,两个村的老百姓第一次种上了水稻。二是变废物为宝物,盘活闲置资产、低效资源、闲置农房等,用于培育桓傅陈醋、龙亢酒业两家企业,引进万华禾香板制造企业,实现闲置资源优化利用。三是变零散为集中,在4个村建立“主体村+合作村+大户+农户+企业”的农业生产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土地1.2万亩,实现农资、农服统一托管,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四是变旧貌为新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因地制宜,一村一主题建设一批特色村庄,同时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创建省级特色乡镇,把龙亢打造成有听、有看、有学、有吃、有玩、有住的怀远文化旅游重要功能区。

  利辛县阚疃镇党委书记武龙峰:

  坚持党建领航 开辟“徽牛第一镇”新赛道

  阚疃镇位于利辛县东南部,是农业大镇,拥有丰富的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资源。镇党委认真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肉牛产业,以“一头牛”为赛道撬动招商引资活力。坚持党建引领,努力塑造皖牛产业品牌。把“支部建在牛背上”,推动两家万头牛场建立党支部,实施“党建+发展”帮扶包保机制,宣传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牛十条”政策,鼓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推动肉牛养殖和产业链延伸。夯实产业基础,推动肉牛产业做大做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谋实养殖总量规划、写好“秸秆变肉”文章、配强疫病防控队伍等举措,推动肉牛产业上规模、提质量,现有肉牛养殖企业29家,存栏肉牛3万余头。同时,坚持全链布局,探索现代肉牛产业与粮食、果蔬、菌菇等融合,加强肉牛产业深加工,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张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跃东: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

  近年来,张楼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下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手棋。抓基层夯基础,让堡垒强起来。办好“开门一件事”,树形象、亮承诺,用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依托骨干党员家里庭院,打造“同心小院”党群阵地,宣讲政策、调解议事,进一步聚民心;成立“小马扎”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串门、暖心敲门”行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抓治理优生态,让环境美起来。率先启动“消除黑臭水体”环境整治行动,发动村民一起干,用好水环境治理公司的专业力量,并组建义务护水队,探索出“一处水体、一名乡贤、一周一巡查”的常态机制。抓发展兴产业,让村里富起来。村集体流转600多亩土地,种植菊花、油葵等芳香作物,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发展葵花籽油、菊花茶深加工产业,举办葵花节,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身边的“摇钱树”。

  涡阳县临湖镇三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伟:

  做实特色产品深加工 小花生“变身”大产业

  近年来,三堂村做实花生产品深加工,小花生“变身”大产业,种植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加强示范带动,提升“生产量”。村里成立振兴公司,采用“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联合同富园农民合作社打造千亩花生种植基地,实行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保底收购,成功带动周边数百户农户种植花生。重视产品研发,增加“含金量”。村里把重点瞄向花生深加工,推出不同口味、形态的花生糖,提升“土特产”附加值。讲好家乡故事,提高“知名度”。村里顺应短视频、直播带货趋势,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学习网络营销技巧,拍视频、开网店、做直播,探索网络带货新模式,让三堂产品“出村进城走省会、下海入市上餐桌”。

  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副镇长,蕲县镇忠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惠贞:

  激发“群雁”活力 打造“忠陈样板”

  近年来,村里通过“三制”共建、“三员”聚力、“三小”引领,实现了从落后村到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的“华丽蜕变”。“三制”共建,推动班子建设提能、明责、增效。建立“1+1”帮带机制,明确连任村干部作为新进班子人员的培养帮带人;探索建立村“两委”干部工作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三张清单,厘清村干部工作责任;建立村级大事要事难事共商机制,搭建“红色议事厅”,收集“金点子”,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三员”聚力,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引导党员当好服务员,普通党员开展“联户服务”。发动“五老”当好调解员,成立“乡里乡亲说事评理”调解工作室。带动群众当好示范员,开展移风易俗宣传50多场。“三小”引领,通过盘活“小厂房”、种好“小蜜薯”、磨出“小麻油”,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阜南县洪河桥镇盛郢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孙旭明:

  以驻村帮扶 助力多种粮种好粮

  盛郢村地处皖豫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洪河入淮口,属淮河流域重要行洪区。2015年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定点帮扶阜南县与盛郢村,连续派出五任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村集体经济纯收益超过180万元。强化党建引领,党员打头阵、当先锋,广泛宣传耕地保护、粮油安全和防治虫害等政策,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探索推行“党总支+股份合作社+托管主体+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全村土地托管率86%。成立由村集体控股的阜南县盛郢洪河味农业有限公司、安徽顺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洪河味”商标,对接和参加全国粮食交易大会、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农副产品销售总额超过350万元。同时,协调帮扶单位支持,申请帮扶资金购买5台大型农机,推进化肥团购团销,建设储量超过2200吨的粮仓,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颍上县夏桥镇毛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学年:

  党建领航产业赋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毛桥村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厚植文明新风,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成效。筑强战斗堡垒,点燃乡村振兴“引擎”。坚持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既注重选配政治素质高、干事创业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又注重发挥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老同志“传帮带”作用。引导党员学政策、学技术,把党员培养成“田秀才”“土专家”,全村党员中有莲藕种植技术人员4人,食用菌、茭白种植技术人员2人。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富民强村路径。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做强莲藕、食用菌产业,建设莲藕深加工、食用菌种植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促进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厚植文明新风,绘就和美乡村画卷。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打造“五小园”,采取党员亮身份挂牌包户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治理,同时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奏响文明乐曲。

  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连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涛:

  创新网格化乡村治理 引领乡风文明向善向美

  近年来,连岗村用好网格化治理、网络化平台、积分制管理等现代化乡村治理举措,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整合原有党建、政法、宣传等分散网格,成立网格党小组,组长担任网格长,村支部所有党员纳入7个网格,网格内群众有事党员先上,党员解决不了的支部上,支部解决不了的上报包村网格长,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事事有人问。依托“腾讯为村”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党建+信用”服务平台,为村民办理事项提供便捷渠道,让“腿上事”变成“线上事”。同时,运用积分管理来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设置42项正面得分清单和17项负面扣分清单,根据村民所得积分,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村民人人愿意参与,见贤思齐、向善向美蔚然成风。

  萧县龙河街道城西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新海:

  善用“小题大做” 答出为民服务“最优解”

  近年来,城西社区打破“坐等居民找上门”,推行“小题大做”工作法,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社区的大事要事,努力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小机制”摸清群众“大需求”,建立进网入户听群众说、线上线下让群众提、家门巷口请群众议的“一听一提一议”民情收集机制,让群众随时随地表达诉求心声。“小阵地”汇集社区“大服务”,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小阵地”作用,配备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设立便民服务角,推行“夕阳助老”“爱心托育”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小切口”凝聚治理“大合力”,与周边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为群众办理实事600余件;在职党员组建9支“邻里帮帮团”,开展互助服务;成立6支“五老调解团”,开展政策宣传和矛盾调解;成立红管家家政公司,组成4支“红管家”服务队,解决群众诉求280余件,群众纷纷点赞。

  蚌埠市蚌山区黄庄街道东方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桂芹:

  党建赋能基层治理 做实做优社区服务

  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推行“小区党组织+居民议事会”的“一组一会”模式,组建7个小区党支部,成立7个居民议事会,吸纳49名党员和居民参加。每周召开一次小区党支部、居民议事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议事会”,研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6件。吸纳市一院、市益点阳光公益协会等23家单位组建社区党建联盟,帮助解决楼顶漏水等问题360多件,做到群众诉求“有所呼”,党组织服务“我必应”。完善网格巡访模式、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破解高空抛物、电动车飞线充电、不文明养犬等小区安全难题。推行“全科社工”模式,居民事项平均办结时间由3天缩短到半天。组建“为你解忧关爱团队”,组织多次关爱居民活动。每周开展手工编织、书画、舞蹈等培训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编辑: 毛书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