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宣城 > 文化旅游 > 书画

我对着纸槽“跳”了35年“舞”

讲述人: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大国工匠”周东红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采访整理

时间:2022-03-02 09:11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

  啥意思?你看:我和搭档面对面,一个掌帘,一个抬帘,俩人必须完全同步,把捞纸帘垂直沉入水中,抬起出水面到45度角,然后再次浸入水中,抬起齐肩,再把成型的纸浆从竹帘上剥离。

  有人说我俩像跳舞,那也是最单调的舞蹈。从1986年干捞纸工,这“舞”,我对着纸槽“跳”了35年,捞的宣纸有一千多万张。

  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要经历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技术难度最大的就是捞纸。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全在这一“捞”上。

  无论纸槽里的水如何“翻江倒海”,捞纸人的心必须纹丝不乱,因为不管纸浆浓度如何,只能捞两帘。每捞一次,入水的深浅和姿势都有细微变化,外人看不出,我们凭的全是经验。而且,纸张厚度要均匀,每刀纸(100张)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2克。

  对捞纸工来说,纸张越薄越难、越大越难。1993年,公司接到订单,生产一种失传已久的“扎花”宣纸,成品重量只有正常品种的一半。那段时间,我和搭档整天守在车间,一遍遍试验捞纸的力度、角度,还参与到纸浆浓度的调配,了解“扎花”的精髓、参透它的制作技巧。

  后来,我们终于让“扎花”重现于世。啥样?薄如蝉翼,洁白如雪,那是我捞过的最薄的纸,真是漂亮!

  宣纸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啥独特?就因为全是手工制作。这么独特的手艺,咱真该世世代代传下去。

  (转自2022年02月27日《光明日报》)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编辑:严静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