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您当前的位置 : 亳州 > 亳州新闻 > 亳州人文

身边凡人善举 温暖早春亳州

2021年03月02日 16:30  来源: 亳州新闻网

  近日,经过亳州好人评委会评选,2021年1-2月份“亳州好人”揭晓,他们分别是:见义勇为好人李健,敬业奉献好人修志, 敬业奉献好人董涛,孝老爱亲好人李宏斌、朱新艳,助人为乐好人张殿侠。

  见义勇为好人李健:勇救落水女童 事后默默离去

 

  李健,男,1974年4月生,涡阳县农机监理站职工、农机工程师。

  2020年8月16日凌晨1点10分左右,在涡阳县淮中大道老西关检查站桥南,一辆载有3个小朋友的电瓶车直接开进涡楚河,其中两人离岸边比较近,爬了上来,另一个女孩被甩到了河中。而涡楚河刚刚完成清淤工程,坡陡水深,最深处4米多深。不会游泳的女孩在水里仅仅扑腾几下便沉入水底,没有了踪影,情况万分紧急!

  凌晨一点的街区空空荡荡,仅有的几个路人也不通水性,只在一旁呼喊救人。在这危急关头,李健刚好经过,他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纵身跳下近4米深的河水中奋力游去救人。一次、两次、三次,李健同志用脚努力地寻找着孩子,终于,他的脚触碰到了孩子的身体,他迅速用左手抓住她的衣服,奋力向上托举,右手划水拼尽全力向岸边游去。

  上岸后,李健发现女孩已经陷入昏迷状态。他利用当年在部队学习的急救方法对孩子进行抢救,终于,孩子慢慢恢复了呼吸和生命体征。然后,李健默默离开了。

  这些年来,李健自己都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2017年李健偶遇一老大爷翻车事故,他立即把伤者送到县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多年来,遇到需要捐助的人,他都慷慨解囊,100元、200元、500元……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许发夫点评:面对落水女童,你置生死于度外,遇到翻车老人,你与时间赛跑。做好事不留名,你把大爱留人间,捐助人记不清,心中只装他人愁和苦。军营报国志,你是军中好男儿,退伍爱民情,不愧人民好儿郎。

  敬业奉献好人修志:轻伤不下火线 奋战扶贫一线

 

  修志,蒙城县乐土镇梨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2017年4月,市统计局副调研员修志被选调到蒙城县乐土镇梨园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当时,梨园村只有6间简易平房,办公围绕一张乒乓球台,更不要提什么文化室、体育健身器材和文化活动场地了,就连上厕所都要到附近的学校里去。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为零。

  从入村的那天起,修志就吃住在村。2017年,他积极协调流转土地810亩,引来2家蔬菜种植企业成功落户,带动附近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2019年他提议并筹资成立了梨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2019年,九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横空出世。2019年10月在因积劳成疾导致右腿膝盖骨半月板磨损手术后,修志不顾医生静养的叮嘱住院六天,就回到了扶贫工作第一线。2020年在疫情严峻时期,大年初五他就早早地返回岗位,与广大的基层干部一起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在修志的谋划下,2019年,梨园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由2016年一分钱没有,到2020年的75万多元。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52%降至2020年全部脱贫,顺利实现户脱贫和贫困村出列目标。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党员干部整体素质逐年提高。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许发夫点评:一千多个日夜,你把汗水洒在这片热土,吃住在村,轻伤不下火线。增加村民收益,成立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户脱贫和贫困村出列,村集体收入从零到70多万元……成绩的背后,是你初心不变。脱贫攻坚的史页上,你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敬业奉献好人董涛:扎根乡村沃土 建设基层文化

 

  董涛,涡阳县临湖镇文化广播经济信息服务站站长,镇文化计生扶贫党支部书记。

  董涛35年如一日,扎根文化工作最基层,始终坚持把农村当舞台、让农民当主角,积极传播乡土文化,不断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基层文化事业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群众广泛赞誉。20世纪90年代申请的第一台电影放映机,20年间,他坚持放映了5000多场露天电影;为给农民兄弟打造一个专属文化活动阵地,他积极奔走呼吁,于2010年争取35万元拨款,将镇文化活动中心从仅有一间房、一张桌,发展到现在拥有室内文化活动场所65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5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型基层文化阵地;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先后组织文化团队编排、创作扶贫宣传剧本21个、演出500余场次,举办文化扶贫、脱贫技能培训班28期,培训受众6000余人次。

  董涛说,随着农民文化精神需求的提高,现在农民更注重文化体验感、参与感。因此,镇里每年在重大传统节日节点都会举行乡村文化活动,连续5年举办了乡村“春晚”,演员都是当地农民,农民群众自己演自己的身边事、当主角。

  目前,该镇文化团队由单一的6个唢呐班,发展成现在的具有两个业余剧团,40支五禽戏、太极拳、广场舞、钱杆舞等近5000余人文化志愿服务队,含盖坠子、琴书、快板、腰鼓舞、扇子舞等类目。现在,该镇每天都有40余支文艺团队活跃在全镇社区村居,为近万名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许发夫点评:35年如一日,你把根扎在文化工作最基层,你用文化滋润农民心灵,用艺术点缀百姓生活 ,用手中笔烹饪群众精神食粮,这里农民精神家园因你告别荒芜,这块土地精神上从此不再贫瘠。你是文化使者,更是文明播种人。

  孝老爱亲好人李宏斌朱新艳:多年如同一日 悉心照顾双亲

 

  李宏斌、朱新艳,夫妻二人系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杏花村社区居民。

  1995年李宏斌与朱新艳结为伉俪。作为家中幼子的李宏斌出生时,父亲已到了不惑之年;成家时,有感于父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李宏斌夫妇就主动提出住在一起长期照顾双亲。

  他们把老人的起居照顾得井井有条。2002年,李宏斌父母同时发生脑梗住进了医院,夫妻俩轮换着在医院陪护,在家为老人准备调养身体的饭菜。近两个月的治疗,夫妻俩都消瘦了一圈。2003年,李宏斌父亲因糖尿病、脉管炎并发,伤口溃烂,疼痛难忍。夫妻俩看在眼里,心如刀绞。为了帮助父亲摆脱病痛,李宏斌专门请假陪父亲去合肥治疗,白天给父亲穿衣喂饭、伺候大小便、按摩身体,晚上租一张小床睡在老人病床边,细心照顾。2006年,李宏斌父亲去世,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儿媳朱新艳主动辞去工作。15年过去了,当年30多岁的李宏斌、朱新艳夫妇,现在已经年过半百,黑发渐渐变成了白发;可现在已85岁的老母亲,尽管有老年痴呆,记不清亲人,但依然精神健硕。

  李宏斌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尽管他们也都很孝顺,但工作上相较于李宏斌更忙碌些,照顾老人的工作更多落在了李宏斌身上,虽然哥哥姐姐也提出轮流照顾母亲,但李宏斌却说:“我没有你们工作忙,你们就放心工作吧,真需要你们的时候,我会通知你们的。”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王碧君点评:虽然他并非家中独子,却体谅哥哥姐姐们的不易,妻子也毫无怨言,夫妇俩全力接下了照顾父母的重任,把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二十年都用在了照顾父母上。从青丝到白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孝,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灵魂同步,三观契合,风雪是你,平淡也是你。

  助人为乐好人张殿侠:加入雷锋车队 不断奉献爱心

 

  张殿侠,谯城区薛阁街道师庄新村居民,亳州雷锋车队志愿者。

  1990年,年仅18岁的张殿侠便怀有一腔热血,怀揣梦想,只身一人从牛集镇来到市区创业谋生。30年来,张殿侠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精神,个人创业小有所成,但他时刻不忘桑梓情。从2004年春季,张殿侠开始投身公益活动。当年,张殿侠第一次资助的一名贫困学生现已毕业,在北京工作;2009年张殿侠在妻子马艳癌症住院期间向本镇一名癌症患者和本村两户特殊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品及爱心捐款10000余元;2005年至2013年期间,张殿侠为家乡修路建桥捐款共计3万元;2015年春节,回到牛集镇老家,他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去米面油及慰问金2000元,并给百余户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送去近百份米面油和现金10000余元。

  2015年5月,张殿侠加入雷锋车队,从此,他把“学雷锋,做好事”当作自己人生的追求和快乐,积极参与慰问困难家庭、助力高考送考活动、走进光荣院看望退伍军人,参加雷锋车队组织的旧书换绿植爱心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捐款捐物、帮助白血病患者、慰问老党员、礼让斑马线等,这些公益活动处处都留下了张殿侠的身影。

  2019年12月4日,张殿侠在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和角膜捐献申请表上签了字。多年来,他捐款建桥、捐资修路、庙会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自参加公益活动以来,张殿侠个人捐款捐物达12万元之余。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王碧君点评:经历30年摸爬滚打,成就自己的同时不忘乡邻,用真心和行动去回馈社会。修桥补路,资助贫困生,帮助困难家庭,捐款捐物,加入雷锋车队,签订器官捐献书……你把温暖送进一个个贫困的角落,用爱心点亮希望,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编辑:胡先进
相关新闻

社会热点

游在亳州

住在亳州

买了还原房 能办过户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