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各地

  • 2021-12-27 10:42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位居苏浙皖三省交汇地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重要县域节点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国字号”荣誉十多项。宁国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6个街道,总人口38.8万。森林覆盖率高达80%,PM2.5常年保持在30以内,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十大最美城镇,位居2021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榜单综合实力62位、安徽省县域首位。

微信图片_20211227103910.jpg

  近年来,宁国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节水优先方针,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从“粗放式”用水向“高效率”用水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保护水资源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12月,顺利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验收;2020年11月,被评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坚持生态筑基,前瞻性推进。作为安徽省唯一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试点县,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超前融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念。2005年,宁国市即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规划定位;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功能区规划;2010年以来,全面加强河湖空间的严格管控,在公园、绿地建设中严格保留原始地形地貌;2014年,获批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7年,启动实施了城西湖水系连通项目,落实“低影响开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城市园林景观。

  坚持制度为先,统筹性推进。近年来,宁国市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深入推进。同时,宁国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工作方针,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将用水定额贯穿于取水许可、用水计划、水量分配、用水效率评估等取用水管理全过程,并作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节水载体认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宁国市每年完善修订重点取用水户监管名录,不断推进水资源在线监控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国控、省控、市控在线监测点建设任务。

  坚持空间均衡,整体性推进。突出城市建设整体性、均衡性,对重大产业布局、项目集中区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致力打造节水型精美城市典范。近年来,宁国市全力拧紧水资源管理阀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年用水量在10万方及以上的用水户,建立重点用水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严控严管取水行为。同时,宁国市全面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监控能力,将“互联网+”理念融入水资源监管全过程、全领域,对用水量超过3万方非农取水户全部实行在线监控。2021年以来,该市年取用水1万方以上的工业取用水户实行计划用水率均达到100%。

  坚持分类施策,系统性推进。统筹农业、工业、城乡、区域四个层面建设,明确全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用水行业,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保障节水优先落到实处。农业节水方面加大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投入,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工业节水方面,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和水平衡测试。目前,该市共成功创建省市级节水型工业企业5家。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7%。城乡生活节水方面通过管网延伸,合并、改扩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市24.85余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强化用水器具和公民用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城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在10%以内。区域节水方面,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工程,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2020年全市工业利用中水、矿坑排水等非常规水源50万方。

  接下来,宁国市将严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系统化全域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明确目标抓建设。宁国将以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典范城市为目标,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重点,积极打造成为大流域节点城市水安全示范、经济发达县域水治理示范、县域城市全域节水型示范。二是完善机制强监管。宁国将进一步完善领导推进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统筹推进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措施,建立健全建设规划管控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切实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三是因地制宜促成效。宁国将严格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技术路线,突出简约适用、因地制宜的要求,坚持节约集约与高效利用并重,坚持老城更新与新区管控并进,坚持保护环境与修复生态并行,切实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编辑: 杨滟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来安徽名人馆体验非遗文化之美


发布于2024-04-21 23:30:27

合肥沪汉蓉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发布于2024-04-20 22:35:34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