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记者调查

  • 2021-03-30 06:14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推陈出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个人隐私带来了挑战。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App都存在“偷窥”、随意索权等问题。如何管住App “任性乱伸的手”?

  任性索权,用户隐私遭泄露

  一些App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在App上注册用户名时,往往会根据要求留下手机号码等信息,给App违规盗取用户信息留下了可乘之机。“最近每天都会接到多个推销电话,烦不胜烦。 ”合肥市民何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手机通话记录,陌生电话把她的手机通话记录占据得满满当当。据何女士说,前段时间,她为了让孩子学习英语,下载了一款英语学习类App,并根据提示,用手机号码注册了账号。 “哪知道,注册完后,就接到了各种推销电话,上来就叫‘妮妮妈妈’。幸亏注册时将孩子的姓名填写成昵称,不然,连孩子的信息也泄露了。 ”何女士说起自己的经历,直摇头。

  和何女士一样,合肥市民吴先生对App超范围收集信息等违规行为有着同样的困惑。 “刚和朋友聊了某个话题,打开手机,立刻弹出了相关广告。好像被盯上了,太吓人了!”吴先生说。业内人士透露,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App未经用户同意违规获取用户语音、短信、通话记录、通讯录、面部图像、接入网络等个人隐私,并以此进行精准营销。

  App随意索权现象普遍,成为困扰App用户的突出问题。下载个资讯类App被要求开启录音权限,安装个视频类App被请求访问相册,安装个健身类App被请求访问通讯录……这样的随意索权问题,很多App用户都遇到过。“一些App会巧妙地设置服务条款,让用户在安装时就点击‘允许’,这样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用户信息。 ”合肥一家信息技术公司汪经理表示,把搜集信息和提供服务混为一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也导致用户维权难。

  App“任性乱伸手”,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不给权限不让用”“频繁申请权限”“过度索取权限”等违规行为。任性索权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进而带来骚扰电话、电信诈骗等问题,极大损害了用户权益。

  划出红线,明确收集范围

  以往,App商家以 “用户同意”为幌子,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表面上看,这些App索权都是经过用户同意的,但实际上这些行为涉嫌变相强迫,因为如果用户不同意,就无法正常使用这些App。尤其是在一些App市场占有率很高的情况下,用户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只能选择“同意”开放权限。

  不给权限不让用,将成为过去式。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范App个人信息收集行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从5月1日起,App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就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

  App收集个人信息应采用最小必要原则。然而,在现实中,不少App却肆意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牟利。比如,一些App违规使用个人数据,进行大数据“杀熟”。这些商家会搜集用户的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位置等信息,精准为用户勾勒出“用户画像”,进而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专家认为,《规定》划定了“最小必要”红线,为治理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提供了依据。

  App收集个人信息不得越过“最小必要”红线。据了解,《规定》明确了地图导航、网络约车、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移动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比如,地图导航类的基本功能服务为 “定位和导航”,必要个人信息为位置信息、出发地、到达地。即时通信类的基本功能服务为 “提供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网络即时通信服务”,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账号、即时通信联系人账号列表。网络社区类的基本功能服务为“博客、论坛、社区等话题讨论、信息分享和关注互动”,必要个人信息为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网上购物类的基本功能服务为“购买商品”,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收货人姓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以及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源头管控,加强综合治理

  记者了解到,当前市场上很多App都是第三方开发的,不少App运营者缺乏保护用户信息的技术能力,有的运营者甚至主动将用户信息共享给第三方。此外,App下载平台审核把关不严,甚至根本不做审核,加剧了App违规行为的泛滥。专家认为,如果用户在App下载平台上下载这些违规App,导致权益受损,那么下载平台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家建议,应该加强源头管控,督促App下载平台加强审核,防止违规App上架。一旦发现App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应对其立即下架。

  App生态系统主体多,链条复杂。用户信息流动成了一些App的盈利模式,也成了App乱象的根源。 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违规行为的背后有一个灰色利益链条。整治这些违规行为,必须斩断这一链条。 App一旦侵犯用户权益,在这条利益链条上的开发者、下载平台、运营者等都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App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违法成本普遍偏低、处罚手段相对有限。目前相关部门的惩罚措施主要有整改、下架、罚款、行政约谈等。专家建议,创新处罚手段,加大对违规App的处罚力度。将更多懂技术的专家型人才补充到监管队伍中,创新监管方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监管,实现全链条监管,防止违规App被下架后换个“马甲”重新上线。

  针对App违规行为,用户也要加强防范。专家建议,消费者尽量在正规的App下载平台上下载手机App,不要轻易通过网站、社交软件分享的链接等安装使用,也不要随便扫描二维码安装应用。安装App时,要认真阅读服务条款,仔细勾选授权权限,提高防范意识。

  治理App违规行为,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一封了之”。专家认为,过度强调用户信息保护,会给App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负担,不利于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专家建议,要采取灵活的监管方法,维持App合理使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有机平衡,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健康长远发展。(记者 马成涛)

编辑: 杨杨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