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4-20 05:52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王家坝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南部,南邻淮河,与河南省的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处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为了抵御淮河大洪水,确保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大规模治淮建设开始后,专门在淮河中游开辟了蒙洼、城西湖等4处蓄洪区。1953年兴建的王家坝闸,就是蒙洼蓄洪区的进洪闸,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当淮河王家坝水位达29米,且有继续上涨趋势时,将开启王家坝闸分洪,蓄洪区内近16万人口将被迫转移,18万亩耕地将化为一片汪洋。王家坝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铸就了伟大的“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精神的基本要旨有以下几方面:

  舍小家,为大家。千里淮河走出桐柏山,抵达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王家坝,上游360公里的河道落差是174米,可自此而下的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汛期,淮河上游洪水来得快,中下游排泄不畅,极易形成较大洪涝灾害。由王家坝闸进水的183平方公里蒙洼蓄洪区,自然就担负起了舍己为人的社会责任。每当淮河抗洪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王家坝闸果断开闸放水。 60多年来,王家坝人民用16次开闸蓄洪的壮举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伟大精神。

  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王家坝人一次次含泪承担家园被淹的痛苦,但他们从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灾后立即振作,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水退人进,人进田绿,不留一分白茬地;同时大力发展柳编、板鸭、蔬菜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利用丰富的杞柳资源,挖掘、传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阜南柳编传统工艺,以蓄洪区群众为主编制的上万种柳编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军民团结、风雨同舟。淮河抗洪期间,人民子弟兵冲锋陷阵,视灾情如命令,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用鲜血和汗水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一批批带着各地人民深情的资金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王家坝灾区。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王家坝党员干部主动战斗在第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哪里有汛情、险情、灾情,哪里有困难、最艰苦,哪里人民最需要,哪里就有鲜红的党旗在飘扬。

  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经过70多年的综合治理,淮河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如今,淮河已初步形成由上游水库、分洪河道、行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王家坝保证水位由29.00米提高到29.30米,有效降低了蒙洼蓄洪区的进洪机率。防洪手段上,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安徽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确保科学调度、精准指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顺应自然、人水共生。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蒙洼考察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经历了多次水灾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水和谐共生之路。如今,按照统一规划,通过实施提供建房补助等措施,行蓄洪区群众陆续搬到新建的“保庄圩”和加固的“避水庄台”,而且“保庄圩”和“避水庄台”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王家坝人再也不用担心家园被毁了。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栽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和谐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史研究院基地 李宇涵供稿)

编辑: 王腾飞
推荐阅读
咬定目标不放松 协力再创新佳绩


发布于2024-05-01 05:40:41

一季度安徽工业经济开局良好


发布于2024-04-30 08:57:50

十一届省委第六轮巡视完成进驻


发布于2024-04-30 08:57:25

重大发现!安徽发现高品位金矿


发布于2024-04-29 10:52:20

恭喜安徽这些集体和个人!


发布于2024-04-29 10:46:02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