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我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

  • 2021-08-21 05:04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夏胜为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一年来,我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推深做实林长制、生态补偿制等生态改革,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

  保护大江大湖擦亮生态名片

  “这几年水清了,岸绿了,江景美了,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庄卫生有专人负责! ”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九华村居民赵继州感慨环境变化。因钢立市的滨江城市马鞍山,长江岸线曾被“散乱污”企业、小码头占据。 “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当地群众曾这样自嘲。近年来,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对长江东岸开展综合整治。长江岸线如同生态画卷,展现在百姓眼前。

  江河湖泊,是大自然的馈赠,关系着上下游、左右岸的发展,是流域人民的福祉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以大格局认识大战略,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省委、省政府坚持对标对表、高位推进,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

  保护长江,我省突出抓好长江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纵深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努力还一江清水、护两岸青山。去年,我省长江流域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比201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为Ⅱ类。

  治理巢湖,合肥系统实施 “碧水”“安澜”“富民”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做好“绿链式”保护,避免“铁桶式”开发。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V类转为IV类,去年一度好转为III类,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我省将打造长三角“白菜心”作为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加快打造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长三角 “白菜心”;将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最好名片工作,作为全省流域生态治理“一号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把巢湖打造成为天蓝、水清、地绿、城美、民富的合肥最好名片。

  纵深推进改革低碳绿道驰骋

  在合肥市蜀山区,“中国环境谷”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合肥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环境谷”立足环境产业高端化、集成化发展,拥有27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集聚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145家,形成全环保产业链的框架体系。 “十四五”期间,“中国环境谷”建设规模瞄准“500家企业500亿元”。

  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突破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包括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一年来,我省抓制度创新,重点深化“改革变革”。

  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我省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今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 “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是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

  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在接续开展三轮试点基础上,我省与浙江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污染防治攻坚保卫碧水蓝天

  “以前这里环境差,现在垃圾堆清走了,看着特别舒服。 ”对于家门口环境的变化,蒙城县小涧镇小涧社区居民付彩云很是高兴。小涧大桥引桥下,曾经堆放了不少建筑垃圾。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闫峰上报问题,在镇里的组织下,垃圾杂物被清理。今年5月起,亳州市推进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建设,1628名环境专项监督长上岗,在基层一线守护着蓝天碧水净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省构建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我省强化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五控”措施;保卫碧水,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监测显示,去年全省16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 16市重度污染天数累计为38天,同比下降45.7%。地表水国考断面实现劣Ⅴ类清零。

  今年上半年,全省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16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 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9.8%,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记者 夏胜为)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11293.6亿元!安徽一季度GDP数据公布


发布于2024-04-23 06:44:21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