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07-19 05:38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崔 磊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社会生活方式变化,我国各地留下了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档案标识等工业遗产,它们是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前不久,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旨在促进安徽省老工业城区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并保护近现代工业遗产,精心打造文化线路,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和遗产廊道,让工业遗产为城市转型赋能、为时代创新赋能。

  深挖工业富矿,做好保护利用的档案台账。安徽是工业资源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合肥钢铁厂、泾县宣纸厂、佛子岭水库大坝等10项入选。但是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存被破坏,因此亟待出台政策规划,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切实保护好工业遗产。一是建立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全面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摸清工业遗产底数,公布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遗产名录,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发挥地方立法权,出台工业遗产保护地方实体法规,在普查和登记、评估和认定、保护和利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三是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并有机融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前瞻式布局、高起点建设。安徽工业遗产保护起步稍晚,保护利用体系尚未形成,亟需重点甄别和抢救一批濒危工业遗产,特别是“一五”时期代表性工业遗产和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小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活化利用的政策瓶颈。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应坚持保护优先,以用促保,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在产权、政策、资金等方面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打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瓶颈。一是界定明确产权。只有界定产权,做到产权明确,推进遗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使工业遗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协同和部门合作,树立正确的改造范例与引导政策,鼓励工业遗产的微更新,做到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效统一,使工业遗产真正意义上活过来。三是拓宽资本渠道。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或者国有企业通过租赁、固定资产入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坚持“系统规划、科学保护、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

  加强创意开发,撬动遗产开发的产业活力。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加快推进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更新和社区功能提升,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生活秀带”的有效路径。一是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博物馆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重点依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的动态工业产品,打造体现时代记忆、展示文明成果、蕴含现代元素的活态博物馆。二是营造公共开放空间。围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社区营造、公共服务相结合,重视工业遗存与城市景观塑造的统一,增加公共空间,推动工业遗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三是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推进“工业+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研学科普等工业旅游模式,建设一批代表性工业旅游示范点,打造工业创意园区和特色工业小镇。四是繁荣工业文化新业态。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

  讲好工业故事,创新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的产物,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基地,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讲好工业遗产故事,是普及工业遗产的好办法。一是加大保护利用宣传力度。利用多种传播途径,扩大工业文化宣传,推动工业遗产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工业遗产主题展览和工业文物交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研学科普基地,拓展工业遗产的价值普及和传播推广渠道。二是共融提升城市形象。实施安徽工业遗产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利用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空间举办文化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三是讲好工业故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世界工业大国和科技强国的艰苦历程,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积极传承和弘扬工业文化、科学文化、创新文化。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传承优秀工业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使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综合创新活化,更好地培养发展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能够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培育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本文为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G2017D176]研究成果)

编辑: 詹子系
推荐阅读
寻梦和美乡村 | 村里公认的好媳妇


发布于2024-05-11 06:12:09

莫干山论剑 大黄山出圈


发布于2024-05-10 22:59:36

中国品牌日 记者带您来探馆


发布于2024-05-10 18:28:48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