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高地 新风扑面时间:2018-08-10 08:50
一块“锂电池”能做多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多年的实际行动证明:可以做成一个大产业! 作为市本级经济建设主战场,多年来,宣城经开区紧紧抓住锂电产业发展机遇,以建设“宣城市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抓手,紧盯大企业,瞄准好项目,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 这个盛夏,以锂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宣城经开区快速集聚,形成规模,绽放光华。 新手笔——光带点亮 火热的季节,走进火热的国家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扑面而来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建设工地上,数十台挖掘机、打桩机正在作业,10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机械轰鸣声不断,建设正酣; 总投资22亿元的华威铜箔项目建设现场:230亩土地范围内,办公大楼建设接近尾声,两栋厂房拔地而起,部分设备陆续进场,预计今年9月试生产; 2015年底签约,2016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投产,益佳通电池的生产线上,高精尖的设备正在运转,颇具高新范儿的车间有序运行,高端电池产品刚刚下线…… 大建设场景鼓舞人心,大项目推进快马加鞭,更让人振奋的是这样一组数据—— 已投产运营新能源新材料企业10家,总投资27亿元,预计达产后实现产值100亿元;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47亿元,预计达产后实现产值150亿元;已签约(备案)项目8个,总投资300亿元,预计达产后实现产值700亿元。 产业集聚,因聚而变,因变而强。从三年前的起笔“绘就”,到如今的集聚效益显现,一个产业高地悄然崛起。 2015年,中兴新材、泰宇电池、兴锂新能源、卓越新材、天时新能源、益佳通电池等数家锂电池领域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相继落户宣城经开区,拉开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序幕。 2016年,围绕发展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宣城经开区又引进了华威铜箔、无锡迪奥、浩天新能源、徽元材料等12家企业,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链。 2017年,围绕产业链北上南下招商,又引进了上海雍基超镜面辊、北京赛德丽新能源、欧亚新材料、盈博莱锂离子电池隔膜、聚能新能源、汉能新能源、贝特瑞新能源、鑫升新能源等10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 至此,这条以锂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光带”已经初步点亮,并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逐渐发光发热! 新气象——光华耀眼 安徽兴锂新能源有限公司是这条锂电产业链上第一家落户、第一家达产的企业。 这个年产3000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材料的项目,是产业链上游企业。2015年10月签约、11月正式注册、12月30日投产,“签约2个月就能出产品,同行们都说兴锂在宣城创造了奇迹。”公司总经理李兴涛兴奋地表示。 安徽天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兴锂新能源的隔壁。走进公司锂电池充电车间,与很多企业震耳的轰鸣声相比,这里显得安静许多。排列整齐的产品架上,数以万计的锂电池正悠闲地享受着充电的“乐趣”,不断跳动的红色光点仿若匀称的呼吸,显得平静而柔和。 安静的景象背后,是企业很高的技术含量:公司生产的产品应用于充电宝、笔记本、移动数码产品、无人机、路灯储能、动力汽车等,均符合SGS标准,并以质量稳定的美誉获得了客户和市场消费者的高度青睐。 “2015年12月25日注册,2016年3月15日投产,不到半年时间内即创造产值2100万元。”总经理王兴颇为自豪:今年5月,在深圳市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天时新能源一举荣获“2018第八届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 这条锂电产业链上,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尤为耀眼。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沿着350米长的参观走廊向前,即可目睹一场锂离子电池的“奇妙旅行”:钴、锂、锰三元素构成的基础材料,依次搭载半自动化涂布机、卷绕机、自动焊接机,最后转变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锂离子电池。 益佳通是国内最早从事动力大巴电池研究生产的企业之一,而就在三年前,这家企业还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整体“空运”到宣城后,2015年底签约,2016年开工建设,2017年正式投产并在当年创产值2亿元。从深圳到宣城这三年,益佳通在市经开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目前,公司与亚星客车、星凯龙客车等国内知名大巴生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6款汽车电池通过工信部备案。”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求介绍,今年1月20日,益佳通荣获2017年度中国品牌榜——锂电池行业领导品牌奖,并作为企业代表,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品牌创新发展论坛暨“新时代”中国品牌荣誉盛典。 投产的企业发展迅猛,在建的项目也在蓄力。建筑体量最大、建筑单体桩基数量最多、厂房结构最复杂……创造宣城经开区厂房项目建设多个之“最”的华威铜箔,几乎是以一路小跑的姿态在抓进度。经过10个月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目前所有单体都已进入收尾阶段,从日本进口的16台设备也已进场,正在同步进行安装。 “这几乎是‘抢’来的项目。”宣城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汪晓明回忆,2015年,经过天时新能源“牵线”,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前往远在广东东莞的华威铜箔科技有限公司,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最终,经过多轮洽谈,2016年10月15日,经开区与华威铜箔科技有限公司顺利签约。更大的意义是,华威铜箔的落户,标志着市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条已初步成型。 新期待——光彩夺目 近年来,市开发区注重对锂电产业链的研究分析,根据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对产业链中的补缺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重点招商,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竞争力。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打造产业链的“利器”。多年来,宣城经开区先后出台开发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新八条”、代建厂房实施办法、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特别是代建厂房政策的出台大大降低了企业投资风险、减少了企业投资成本、打消了外来企业投资顾虑。 为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市开发区大力引进创新团队,集聚高端人才。目前,区内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博士人才21名,硕士人才36名。此外,市开发区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动研发成果实现生产力转化。 目前,浩天新能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宁波研究所共同实施“超级电容器电极改性涂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化项目,已完成样品试制,经检测产品技术指标优于同类进口产品。卓越新材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多项科研成果正在验证过程中…… 仅今年一季度,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现财政收入3.23亿元,增长30%。当前,在宣城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板块中的锂电产业链基本形成,为下一步打造全国知名以锂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产业凸显新优势,新能源聚集新能量。 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更是宣城经开区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调转促的必然选择。眼下,宣城经开区正着手编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下一步将按照“打造集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构筑产业高地”的思路,力争两年之内打造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 我们也期待,在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具体实践中,宣城经开区的这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光带”能够更加光彩夺目! 来源:中国宣城网 作者:顾维林 编辑: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