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宣城 > 社会民生 > 健康

重逢舌尖美味 防疫仍不松劲

时间:2020-03-17 10:08

顾客在餐饮店按规定有序堂食

  3月10日,宣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称,自即日起,允许全市餐饮经营场所开展堂食服务。一时间,这条令“吃货”们心情大好的消息,刷爆了市民们的“朋友圈”。

  餐饮门店防疫措施落实得怎么样?堂食秩序是否规范?食客们多不多?大家吃得是否安心?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市区多家餐饮经营场所。

  餐饮陆续营业防疫措施严密

  “你好,请出示您的安康码,佩戴好口罩,并进行体温检测。”“请伸出双手,喷洒免洗洗手液或酒精”……

  3月15日,记者来到市区万达广场,发现这里的人流量比未开放堂食时增加不少。餐饮楼层里,食客们都主动严格执行“绿码+佩戴口罩+测量体温”进店消费,“黄码”和“红码”人员不得进入,此外未测量体温、不戴口罩者不得进入。在每家餐饮店门口的体温记录本上,除进店的食客外,还仔细记录了每一位员工的体温。

  记者发现,每家餐厅的大堂桌椅布置比原先都有了明显变化。有的将桌子间的距离拉大,有的撤销了部分桌椅,有的则将桌子变成“隔板”让顾客吃饭保持一定距离,基本都做到了本市对目前堂食标准做出的规定。即:大堂减少桌椅摆放,餐桌实际使用数量不超过平时的50%,餐桌间距不小于1米;大堂长条桌同排隔位相坐,对面错位相坐;圆桌隔位相坐,面对面距离不少于1米;包间(包厢)只开一桌,顾客隔位相坐,面对面距离不少于1米;不得拼桌,每桌人数不超过10人。

  看到店里又有了食客光顾,万达广场内的一家餐饮经营者胡林十分高兴。“我们在营业之前,对场所进行了全面消毒,并对所有员工进行了上岗培训,确保防控制度、员工排查、防疫物资、场所管理、宣传教育、食品安全等六个到位。”他坦言,只有防疫措施到位,才能让顾客吃得放心、开心。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部分早餐店和大排档。记者发现,这些餐饮店的防控措施依然严格。有的店里,每隔一张桌子就摆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桌禁坐”的字样。有的则直接撤销了部分餐桌配套的椅子,防止顾客落座。

  “除了日常消毒,现在客人一吃完,我们马上还会对餐桌椅进行消毒。”市区柏庄小区附近的一家早点经营者肖燃说,目前就餐人数比以往少了七成,大多还是以外卖打包带走为主。

  吃货“蠢蠢欲动”尝鲜“小心翼翼”

  采访中,记者看到不少餐饮店光顾的食客络绎不绝,但是未见排队等顾客扎堆“蜂拥而至”的现象。

  “憋在家里这么久,今天终于可以下馆子吃饭了。”家住市区碧桂园小区的居民方晓说,开始还担心出去吃饭是否安全,但是看到餐厅服务员的消毒工作做得很到位,口罩、手套一样不少后,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想把麻辣粉丝、宣城小菜面、火锅、烧烤、凉皮、米线吃个遍,但是目前反复思考后还是决定每周只出去吃3次,还是小心谨慎一点好。”家住市区西林小区的居民朱凤瑞说,她还发现自己和其他“吃货”有了一项不约而同的默契。吃饭时,大家都主动要求扫码点单和移动支付。

  早上吃一碗“小菜面”,是不少市民的早点主打爱好。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早点小菜面铺看到,几乎每道小菜上都配备一副公筷或分餐夹。有的面铺还提供一次性手套给顾客夹菜使用。

  “爽快!一碗小菜面吃完后,感觉一天能量满满。”3月15日上午,正在“嗦面”的居民朱建表示,以前虽然小菜面上放了公筷,但是公筷数量没有这么多,且以前还有个别市民“不讲究”,偶尔会出现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的现象,但现在这种现象彻底消失,相信以后大家外出就餐的好习惯会全方位形成。

  执法人员“上门”督促力度“不减”

  餐饮店恢复堂食,除了防疫要到位,食品安全更不允许有疏忽。

  3月12日,宣州区敬亭山市场监督管理所的骆鸿飞等工作人员,来到辖区各餐饮店,督促检查各餐饮店铺采购、加工等环节的工作,确保各类食材、食品来源可溯,全面禁止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督促各餐饮店规范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原料进行分开储存、分开加工、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同时,向各餐饮店发放《致广大餐饮业主的一封信》,对复工进行指导。

  记者了解到,目前宣州区敬亭山市场监督管理所、鳌峰市场监督管理所、双桥市场监督管理所等9个市场监督管理所均每天两次,对督促经营主体抓好从业人员管理、场所环境消毒、食品安全风险防控,避免人员聚集,确保防控要求宣传到位,食品安全检查到位,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到位。针对夜晚烧烤店等容易发生人员聚集的现象,各市场监督管理所还加大了对各店的夜间巡查力度。(本报记者刘畅/文 戴巍/图)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刘畅 戴巍 编辑: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