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宣城 > 要闻 > 县区 > 泾县

汤根发、郑玲玲:“赤脚村医”的无言坚守

时间:2021-03-04 16:55

  从泾县榔桥镇出发,沿着山深线行驶6公里,就来到了安宁祥和的浙溪村。每天早上,村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卫生室。一大早,71岁的村医汤根发和同事郑玲玲就开始为几位村民输液吊水或开方取药而忙碌。上午坐诊,下午巡诊,几十年如一日。一条木凳,一张方桌,一个药箱,一辆电动车,这是他们出诊的“标准配置”。1989年,汤根发因喉癌失声后,郑玲玲当起了他行医路上的“翻译”,他们合作看病行医,救死扶伤,这一坚守就是三十个年头。

  踏上“赤脚医生”行医路

  肩挎药箱,头戴草帽,在浙溪村的田埂上,你总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汤医生敬业得很,不管好晚,也不管吹风落雨的,一个电话打起来,他马上背起药箱就来了。”在浙溪村村民的描述中,行医这几十年来,汤根发在出诊这件事上从未怠慢过。

  1949年出生的汤根发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务农,由于表现优秀,在大家的推荐下在村里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1974年,他被保送到泾县五七大学卫生班学习培训,就这样正式踏上了行医之路。“赤脚医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是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身背药箱、一把草药,两脚泥巴,看病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赤脚医生的典型画像。汤根发也是这样,从那以后,他背着小药箱,每天高兴地在田间地头,到处跑着、寻看着,有谁中暑了,就给他几粒人丹,很快就恢复正常了,看见谁拉肚子,就给他两片土霉素,很快就止住了。

  日复一日地从寒冬到暑夏,他充分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不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全心全意为村民治病就医。这份坚守的背后甜苦掺半,欣慰之事常有,辛酸之苦亦存。“赤脚医生”,大多也就是半农半医,光靠行医无法养家糊口。行医之余,汤根发也必须挑起家中农活的担子。汤根发说,有时候他也觉得这样辛苦地跑,很累,可看到生病的村民从痛苦到恢复正常,他打心眼里高兴,虽然感到有点累,却能换来大家的健康,就值得。凭着良好的医德、专业的技术,根植于家乡的土壤里,受到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乡村医生。

  长达三十年的“特殊”合作

  1989年,厄运突然降临到这位乡村医生身上。汤根发感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去上级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喉癌”。同年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并加以辅助放疗。但手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语言残疾,颈部留下了一个小洞,终生不能再清楚地说话。

  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让刚刚40岁的汤根发几乎崩溃,可坚强的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刚从死亡线边挣脱出来,他只用一块纱布遮住脖子上的伤口,又义无反顾地返回工作岗位。然而,工作中的他却受到了现实的打击,看病需要询问病史,还要与病人沟通,由于不能说话,交流成了汤根发工作的最大障碍。

  这时他的合作伙伴,另一位乡村医生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就是合作医疗室的郑玲玲。郑玲玲是医疗室妇产科医生,兼做一些护理工作。看到汤根发工作中的困境后,她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极尽所能,帮助语言残疾的汤根发医生继续工作。凡是需要语言交流的,都由郑玲玲作为汤根发的翻译和助手,来帮助询问和解释。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分工合作——上午两人在医疗室看病,下午汤医生在医疗室留守,做文字总结和汇总工作,郑玲玲则走访病人或出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他们宣传新农合相关政策,确保浙溪村参保率百分百。汤根发还利用黑板报、健康宣传栏讲觧各种传染病预防措施,为了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开展微机管理收费,已经年近七旬的他自学电脑操作,练习操作流程,做到患者就医看病实时上报统计。

  脱贫攻坚以来,这两位乡村医生又投身公共卫生各项工作中,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先后为全村1896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260名老年人、285名高血压、72名糖尿病、5名重症精神病人建立档案,并纳入慢性病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上门或门诊随防一次服务。为了关心老年人身体健康,每年都配合镇卫生院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存入档案。

  义无反顾的信念与坚守

  近年来,农村缺医现象十分严重。汤根发和郑玲玲两位乡村医生,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们,都已儿孙绕膝,原本都可以回归家庭,过着颐养天年的生活。尽管没有节假日,没有正常作息,没有好收入,也没有加班工资,但是考虑到一旦退休离岗,所在的村子就没有医生来给村民看病了,他们退休不退岗,依然坚守在合作医疗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能为农村医疗、为家乡父老乡亲出一份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郑玲玲的话传递出他们坚守的信念。

  然而,命运对汤根发的考验却还未停止。2019年,汤根发已经70周岁了,可他的身体又出现了问题,经检查发现是“胃癌晚期”,他再度被推到生死关头。2019年10月,汤根发在上海肿瘤医院进行了胃癌切除术,术中发现癌细胞已多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汤根发在手术后一周即出院回家,仅仅在家休息了一星期,便又再次穿上白大褂上班了。同时,他按照医嘱进行化疗,化疗反应几乎摧垮了他,腹痛腹泻每天高达数十次,发烧高达39-41℃。

  就这样,汤根发前后进行了8次化疗,每次反应状况好一点就去上班,家里人谁也拦不住他。家里妻子儿女心疼他,同事心疼他,来看病的农民心疼他,他的义无反顾让所有人都感动。

  “舍不得这里,老百姓还需要我。”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在家养病时,汤根发用沙哑不清的语音艰难说道。

  (徐文宣)

来源: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作者: 编辑:严静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宣城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