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安在线

  • 2021-01-07 09:39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赵昌萍,女,1975年12月23日出生,是孙村镇九连村沙地组村民。出生于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学历大专,现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就职于孙村镇蓝天七彩幼儿园。她作为一个儿媳,二十年来始终用孝心伺候婆婆,作为一个嫂子,多年来耐心、细心的善待残疾的小叔子,左邻右舍家喻户晓,她是一个好心肠的人。

图片1.png

  赵昌萍指导婆婆使用药品

  赵昌萍于1999年11月1日结婚至今,一直和婆婆、小叔子生活在一起。她婆婆体弱多病,38岁丧偶,独自一人挑起重任把三个儿子辛辛苦苦拉扯大,其中一子残疾。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处境,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难保证,看似普通的家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卑微的人生也有不屈的性格。赵昌萍给自己的人生定义为一本书,而她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尊老爱幼的环境熏陶下历练。骨子里就希望给老人们和需要帮助的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一直秉承着“家和万事兴”的古训,每每回想起往事,内心苦不堪言,可她未曾嫌弃过、逃避过。

图片2.png

  赵昌萍老师工作中

  为了维持生计,她啥苦活累活都干,慢慢的从不会到会。那时孩子很小,没人看管,在农忙丰收季,为了能多收口粮,她索性就把摇摇车带到田间地头,让孩子自己玩,这样她一边干活一边可以看着孩子,这样她内心才欢喜。1997年-2000年,为了讨生活,她和丈夫俞明外出深圳打工,在那里发展的都很好,考虑到婆婆和小叔子长年体弱多病,没人照顾,生活一片狼藉,无奈之下,下定决心辞职回老家照顾他们,留老公独自一人在深圳安心打拼。2001年,她抱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孩子,带着小叔子去南陵看病。一家五口仅靠丈夫一人打工维持着,她带着婆婆和小叔子到处求医治病,一年下来所剩无几。婆婆每年小病不断,那时的经济没现在发达,她老公每个月的工资大都用于婆婆和小叔子治病上了,一边婆婆和小叔子的伙食营养跟上去了,一边孩子的奶粉就供应不上,好在2002年,他们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家里也稍微得到缓和。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质量,2004年开始她自己开了一家私人托儿所,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2015年5月,她婆婆急性脑血管破裂,一时他老公觉得天都要塌了,她确沉着冷静,快速准确的做了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后,立即送往芜湖弋矶山医院治疗。那一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连儿子的零花钱、压岁钱都用了,好在婆婆顺利脱离生命危险,活了下来。幸亏党的政策好,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好,后期的康复费用才有了着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孙村镇政府!感谢九连村两委!

  今年迎来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她毅然决定停办幼儿园,主动积极志愿加入到“抗疫”队伍中去了,做起了志愿者。七月雨水特别多,家乡又迎来了防汛抗洪,她又自告奋勇的加入到九连村田湖俞坝段防汛志愿者队伍,进行支援。在幼儿园上课时,她给小朋友们观看了抗疫抗洪的视频,给孩子们讲述了那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参加抗疫抗洪的光荣事迹,并教孩子们,亲手做了爱心卡,送给了在一线工作的英雄们。用手指游戏的形式,教育孩子防洪、防溺水的重要性,让他们增强防范意识,自救自护的能力,防患于未然。

  她说:“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好,就为了既然成为了一家人,就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常劝慰自己,自己现在年轻,多吃点苦,受点累,多打拼,每个人也都有老的那一天。上在做,下在看,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小小的他有了这样的意识,奶奶和小叔叔都是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他与老师、同学、邻居相处的很融洽,身心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想到这里,她觉得自己很成功。她的家,虽然不富裕,但却很温馨、幸福,千金难买的其乐融融。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的顺延下去。

编辑: 陈烨秋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