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 2023-10-29 23:5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祁海群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0月25日晚,位于长江之畔的芜湖大剧院,早早坐满了观众,他们奔着一台黄梅新戏《杏林春暖》的首演而来,内心充满期待。在这座浸润着文化气息的江城,人们对一部新戏的诞生往往有着一些挑剔。然而,在观看1小时50分钟的《杏林春暖》首演中,所有人毫不吝啬地将掌声和喝彩献了出去,他们从演出中感受到了真诚、朴实、大爱、优良家风的向心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的精神。现场观众不时地鼓掌,21.89万网友线上观看了安徽文化云同步直播。

  《杏林春暖》剧照

  21.89万网友和现场观众一起点赞

  当晚演出开始后,坐在第13排的夏志强尚在回复手机信息。当台上演到女主人公张舜华在结婚大喜日子接到急诊,从歙县定潭翻山越岭远赴浙江淳安救人时,他被剧情抓住了,“这一段戏仿佛让我回到了小时候,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听过不少这类忘我做事的人,很真实。”

  由芜湖黄梅戏剧团有限公司创演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杏林春暖》,以“全国道德模范”、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张一帖”第14代传人张舜华为原型,讲述了她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恪守家训,历经磨难,但自强不息,完成父亲遗愿、成就丈夫事业、激励儿女追求的感人故事。

  戏演完时,观众钱林把巴掌都拍红了,“今晚我受教育了,很受震撼,张舜华奶奶一家太了不起,演员演的也好,不煽情,特别朴实真诚……这种优良的家风,还有新安医学的医德医风,不就是我们大力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嘛。”

  被这部戏感染的,不止现场的观众,还有通过安徽文化云直播进行线上观看的21.89万网友。剧终,灯亮,观众起立,掌声如潮。《杏林春暖》导演潘昱竹亲手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舜华奶奶上台答谢,眼眶一时湿润了。近年来,她导演了大型黄梅戏《方以智》等数部新创剧目,无不受到好评。从接下《杏林春暖》这部大戏后,她无时不被一种无形的情感力量打动着。潘昱竹前后多次实地采风,与剧中原型人物张舜华及家人等进行交流,深挖第一手资料,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更是精心思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我们的初衷就是不煽情,不浮夸,踏踏实实写本子,踏踏实实演,用最接地气的创作,来展现中国普通百姓身上所蕴藏的大爱……今晚,我们做到了。”

  《杏林春暖》剧照

  创排过程中每个人都受到“洗礼”

  台上的演出持续了不到两小时,创排这部戏,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经受了心灵的洗礼。

  曹帮萍是芜湖黄梅戏剧团团长,也是《杏林春暖》的出品人。她回忆说,去年六七月份,剧团接到任务,“将全国道德模范张舜华的故事排成一部折子戏”。接下任务后,曹帮萍去芜湖张舜华老人的家中,以及她在定潭的老家采风,没想到,“张家的故事”在她的内心掀起了情感波澜。

  “采风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关于张家的感人故事太多了。张舜华小时候为了跟在父亲后面学医,扮成男孩,还要扮成哑巴,生怕别人识破;深夜出诊摔倒在山路上,眼镜摔坏,眼睛受伤流血;李济仁下放后,张舜华在芜湖撑起了整个家,照顾五个孩子还坚持行医不辍;张家儿女也传承了家风,比如三儿子李梃一直在定潭‘守根’,发扬光大新安医学,建了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造的很大,但他自己却不舍得买衣服,身上穿的都是乡亲们穿剩下送给他的衣服……”几次采风下来,曹帮萍发现素材太多太多了,一部时长二三十分钟的折子戏根本演不完,她决定把小戏排成大戏。

  同样被“张家的故事”打动的,还有编剧王训怀,在创作之前,“我没想到安徽有这么一个家庭,全家都是精英,几代人医术都很精湛,医德特别高尚,家风又特别好,有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最令人敬佩的是,他们把医风家风都很好地传承下来了。”

  《杏林春暖》剧照

  不计得失,打磨深入人心的好作品

  《杏林春暖》首演当天,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青年编剧周慧专程赶到芜湖,来看这场戏。演出前半小时,她听说在戏里饰演张舜华的青年演员张丹,刚从医院挂吊水回来,不由担心地问她行不行,张丹回了她一个让人踏实的笑脸,说没事。这个笑脸一直定格在周慧的脑海里。

  其实,张丹心里多少有些紧张,“这是我第一次演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且朋友和家人还坐在台下看我演。唱戏的都知道,现实人物不好演绎,你要演得非常接近原型,演得不到位不行,演过了也不行。”最终,张丹的舞台表演和她的笑脸一样,让人感到踏实。

  看完戏,周慧特别激动,有很多感触在心里冲撞,“我看到两种精神在这个舞台上交汇并融为一体:一是戏中原型张舜华一家对新安医学这一非遗文化传承发扬、守正创新的精神,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戏曲工作者们对黄梅戏这一非遗文化传承发扬、守正创新的精神,传递出一个民间剧团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这是最让我激动的地方。”

  曹帮萍的心情尤其复杂,“这一路走来确实很艰难,但庆幸的是,我们坚持到了最后。”当初她决定将小戏改排成大戏,创排周期、创作成本都翻了几番,“最难的是经费。创作这样一部大戏,就算一分钱掰两半花,至少也得投入近两百万,我们是地方小剧团,加上三年疫情,经营陷入停顿,难度相当大”。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每年都有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我们去年及时进行了申报,非常感谢省文化和旅游厅让我们入围,给予了40万的孵化经费,再加上芜湖市和湾沚区政府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为了排这部大戏,芜湖黄梅戏剧团压缩了很多市场演出,这让整个剧团上下更加捉襟见肘,但曹帮萍没有听到一句怨言,她分明感觉到,在排练道德模范的故事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在升华,“我们的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30岁左右,整个创排过程,大家心往一处想,不图票房,而是当成一项使命,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什么是终极理想呢?我觉得就是不计得失、不辞辛苦,打磨出真正深入人心的好作品吧。”(祁海群)

编辑: 朱晓桐
推荐阅读
“团”聚青年 “皖”留人才


发布于2024-05-22 04:54:09

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在吉林学习考察


发布于2024-05-21 20:12:00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