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法治日报

  • 2019-12-30 16:07
  • 来源: 法制日报
  • 作者: 李光明

  今年台风“利奇马”造成安徽省宁国市重大财产损失。灾后,宁国市人民政府收到了五封署名“竹峰镇平一”的捐赠,共计1万元。经过多方查找,原来是70岁的竹峰街道瓦窑铺村洪家塔组村民乐金美所为,他把做卫生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辛苦钱捐出来救灾,引起广泛关注。

  面对人们的夸赞,老人朴实地说,看到灾害严重,就想着出份力,圆自己回报社会的愿望。

  原来,乐金美多年前在法律援助帮助下讨回了拖欠的工资,此后,他不仅在家里带头学法、教导家人守法、积极参与村里普法活动,而且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实实在在的善举影响周边的人。他还因此成为宣城市“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的典型代表。

  “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是宣城市推行党建+“三治”(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模式系列工程之一。

  宣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平说,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根本、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与探索创新的矛盾纠纷“七大调解法”、基层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法治家庭“百千万”工程等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弱到强”、社会治理“由管到议”、法治意识“由淡到浓”、乡风民风“由差到好”转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引领入网进格

  旌德县白地镇洋川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强曾因转业安置不满意上访过,他从“维稳对象”华丽转身成为“维稳骨干”,得益于党组织的细致入微培育。

  “是党组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唤醒了我的党员意识,我主动提出希望去基层一线干一翻事业,为家乡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就这样,徐建强回到了洋川村,两年后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把家乡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幸福村和党建+“三治”乡村治理的示范村。

  2018年3月,宣城在全市推行党建+“三治”乡村治理模式,今年,宣城市进一步推动这一模式的长效机制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宣城市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动这一模式的规范运行、提档升级。

  “我们创新开展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A行动’,以符合省级标准为A级,在此基础上增设AA级和AAA级‘双十条’标准,目前全市886个村(社区)全部创成A级,其中半数以上达AA级。”张平说,通过开展全市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党员商户悬挂“共产党员经营户”标牌、农村党员张贴“共产党员家庭户”标牌等活动,基层党员不但增强了荣誉感,基层党组织也随之变强了。

  宣城市还依托综治网格,深化党建入网进格,在全市5432个网格、7474名网格员中推行“六全工作法”的基础上,将党建指导员(第一书记)、村(社区)干部、党员编入网格,实现“基层党建、平安建设、民生服务”相互融合,凝聚社会治理工作合力。

  民事民办民主决策

  广德市卢村乡流塘村村民中流行一句口头禅——“红白喜事221”,是说村里办红白喜事礼金不超过2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一桌不超过10个菜,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

  “这件事是村民提出来、开会民主决定的,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一件事。”流塘村党委书记刘长英说,以自治为基础提升乡村治理,就是要做到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宣城市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在全市推行“一约四会+X”制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X”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

  “在全市156个城乡社区建立‘阳光议事厅’,积极吸纳辖区内‘两代表一委员’、‘五老’、物业等人员参与。”宣城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董家国说,通过“议事厅”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在重大问题上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民主参事议事。

  宣城市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除了健全乡村治保会、治安巡逻队以及治安中心户长等,积极吸纳治安积极分子、农村清洁员等作为群防群治力量,全市还建立了“促和”协会、“五老”理事会等1089个基层社会组织,141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治保障进村入户

  在宣城市,每个村都有一名政法机关干警兼任村级法治副书记。他们运用政法机关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活动形式补位法治保障,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保护农民权益,提供高效的法治服务,畅通了法治“最后一米”,提高了化解矛盾的效率,提升了村级治理水平,深受群众喜欢。

  在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兼职法治副书记,是宣城市实化乡村治理法治保障的创新做法,今年启动后迅速实现了全覆盖。

  宣城市政法委副书记钱双林说,政法机关干警兼任村级法治副书记,下沉到农村一线,与村民近距离交往,能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增进群众感情,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政法队伍。

  此前,宣城市还大力推行了村社区“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法治家庭“百千万”工程培育法治细胞,开展平安村庄等“平安细胞”创建,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同时,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和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倾听诉求察民情、依法依规解民忧”的作用,将群众需求、诉求解决在源头。

  德润人心乡风和煦

  “作为一名村干部,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村里连续30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说,村两委干部有权不任性,党员群众有事理先行,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实现了村内矛盾纠纷的“自净”。

  “自净”的生态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自我修复。在宣城,乡村法治广场、法治画廊建设遍地开花,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让广大群众时时感受到法治文化的薰陶,让群众在学法的同时感受到法治文化的浸润。

  宣城是徽文化重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各地注重以规立德,强化规范约束,通过乡贤的力量、村规民约的权威、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群众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市、县(市)区建设家风家训馆,开展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传承好家风家训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寻找新乡贤”活动。比如,绩溪县以中纪委网站推出的《章氏家训》为契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旌德县《江氏家训》在省纪检监察《徽风皖训》栏目刊登。注重以文养德,各地围绕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习俗,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打造乡土文化队伍。

  “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法律明白人’,才能真正让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宣城市委政法委负责综治工作的舒军说,通过以评弘德,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离任村干部、道德模范等“乡村精英”发挥示范作用,才能实现“三治”融合,发挥形神兼备的治理效能。

编辑: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