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新华社

  • 2024-03-28 09:23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裴剑容、陈尚营、马欣然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机器人在造车流水线作业(2023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发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在此出土的一枚5000多年前的玉人雕件上被发现有直径0.15毫米、仅可供两根头发丝穿过的隧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用玉高峰期的杰出代表。

  古人追求“一流智造”的因子传承至今。近年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安徽迅速崛起为中国制造业高地、科创高地,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也在规划当中。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器、50%的光伏玻璃诞生于此;灯塔工厂、零碳工厂、智能工厂持续涌现;以“人造太阳”、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引人注目……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区域,安徽借力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力促“量”“质”齐升,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科创+产业’双轮驱动提质、降本、增效,这堪称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新气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2024年2月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东超科技工厂,技术人员在检查负折射平板透镜原材料的品质。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优势:聚能增量

  “不到1分钟,下线一辆车。”比亚迪合肥园区总经理李力说,2023年合肥比亚迪产销新能源汽车约50万辆,同比增长近400%。

  “放眼全球,我们跑出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他说,这正是安徽举全省之力蓄力多年的成果。

  汽车产业是安徽着力推动发展的“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产业链营收迈上万亿元新台阶。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2023年,安徽发布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并组建省汽车办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增益红利,正向“全链”外溢。作为“工业中的工业”,汽车制造业零配件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放眼全省,奇瑞、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等7家龙头整车生产企业在此驰骋“新赛道”,1000余家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配套企业随之落地发展,产值达1.15万亿元。

  今年以来,车企“安营扎寨”的聚集效应愈发显现。1月,福耀玻璃宣布在合肥设立3家全资子公司,并投资57.5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各类配件玻璃项目;3月,江淮汽车与大众中国向合资公司大众安徽增资65亿元人民币……

  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牵引的“新”优势动能潜力十足。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0多个月保持18%以上增长,2023年总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数超过过去7年之和。

  这是2023年4月12日拍摄的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控制大厅。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新”智造:提质增效

  走进铜陵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里空无一人,只有机械手臂上下翻飞,将一袋袋沉重的化肥码放整齐。

  “这是工业互联网应用于生产控制的直观案例。”六国化工信息中心负责人说,之前包装车间需要工人24小时倒班,劳动强度大。运用工业互联网打造自动化产品包装线后,可做到人歇机器不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应用工业互联网之后,公司磷酸萃取率平均提升0.79%,每年可节约磷矿石资源6000余吨,减少磷石膏固废约1万吨。”他说,在数字化转型中,“找到了前行方向、发展信心”。

  数字智造,正成为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硬核名片”。到2025年,安徽将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越来越多的在皖企业意识到,既要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更要培育绿色新动能的“加法”。

  成都金堂16GW组件项目、江苏盐城25GW组件项目全部顺利投产,江苏南通基地首车组件顺利发运……作为光伏太阳能组件龙头企业,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安全环境部部长张明用“收获满满”来形容集团2023年的“绿色成绩单”。

  “瞄准能源新质生产力,年度主题还将围绕绿色技术研发狠下苦功。”他说。

  202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9%。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875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8.9%,总量居中西部首位。

  1月23日,法国留学生在安徽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体验智能化交互学习平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科技:预见未来

  在有着“量子大道”之称的合肥市高新区云飞路,短短几百米的道路两侧密布着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

  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诞生地、全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钱文说:“今天,这里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经济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3.9个百分点。”

  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未来产业的发展。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合肥工业基础不强,比不过其他城市,但可以比未来,我们站在5年乃至10年的周期跨度,去谋划、去布局未来产业。”

  许光建认为,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将给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无限可能的市场机遇和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年1月,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线运行。这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截至目前,“本源悟空”已获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超428万人次的远程访问,累计完成近16.7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

  这是中国“新”科技蕴藏世界机遇的生动实证。

  当春光洒在保加利亚南部城市帕扎尔吉克,大片光伏板熠熠生辉,为该市源源不断供应清洁电力。这一太阳能园区使用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组件,全部产自千里之外的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相信今天的布局,将推动明天的供给、未来的发展。”安徽华晟董事长徐晓华说,将致力于推动更多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新华社记者 裴剑容、陈尚营、马欣然 参与采写:张源培、张拓、吴梦、郭晨、何曦悦)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