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19-11-24 23:57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吴洋 顾继月 刘玉才

  开栏语: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安徽416公里,被称之为八百里皖江。跟许多沿江城市老百姓一样,马鞍山人,有很深的滨江情结。

  曾经“一马拉城”的城市,为共和国打响了“钢铁大会战”。如今,为了保护母亲河的碧水长流,马鞍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要导向和理念,一场围绕长江东岸生态治理的“三大一强”攻坚战风起云涌。

  在这场“长江保卫战”中,马鞍山在薛家洼治理、渔民退捕转产、二污厂增标扩建等攻坚行动中一马当先,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留下了宝贵的“马鞍山样板”。

  今起,本网推出《一江碧水何以来?》原创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马鞍山长江段一线,探寻、记录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航道上,绘就“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经验。

63岁的渔民李元祥上岸后住进新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年11月18日,78岁的徐嘉琳带着亲友来到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游园,迷人的生态江景让他兴奋地当起讲解员。可在2003年,他眼中的薛家洼尽是脏乱差,这让在此工作多年的老人不再留恋。

  那年,薛家洼小渔民李小龙的渔船上满是江鱼、河蟹。他曾想一辈子打渔,今年却与马鞍山11000多名渔民上岸了。退捕转产,入住新居,李小龙有了新梦想。

  今年4月起,陈晋、葛安东读懂薛家洼的新使命后留了下来,为她的秀丽巨变奋战。离开的“渔二代”继承了父辈们的闯劲,散是满天星。

  无论留守或离去,他们都是薛家洼的新主角。

78岁的徐嘉琳重新回到薛家洼
曾经的船民证保存至今

  “不再留恋”到“深深依恋”

  “瞧瞧,今天又走了一万多步!”11月21日,手机软件的提示下,徐嘉琳停下脚步,坐在薛家洼生态游园的座椅上。举目远眺,岸堤染绿、江河落日的唯美景象映于眼前。

  现年78岁的徐嘉琳居住在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社区。11月以来,徐老午后常去薛家洼生态游园走走转转。这里的一寸一土,通往老厂房的路,他都无比熟悉。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嘉琳调入薛家洼区域的十七冶水泥厂,担任了三年党总支书记。

  “十七冶水泥厂是全市第一家水泥厂,当时对马鞍山城市建设贡献很大。”徐嘉琳回忆,那时,运载着石灰石的货船从铜陵顺流而下,薛家洼江岸边架起一根根运输皮带,大量的水泥原材料由江边运往厂房。

  “江边的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却日渐疲弱。”徐老说,由于当年水泥制作工艺不先进,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没法收集再利用,很多就随风附着到附近地里的玉米上,“叶片上有粉尘,没法光合作用,庄稼就长不高。”

  后来,薛家洼岸边的畜禽养殖场、散乱污作坊越积越多,部分渔民环保意识差,种种问题叠加,让薛家洼成为脏乱差的集聚区。

  2003年,退休后的徐嘉琳来到薛家洼,水泥厂内已没了机器轰鸣声,目之所及的却是江水黑、空气污、码头乱。徐老拉着老伴儿的手,伤感地说,“薛家洼不值得我留恋了。”

  今年10月28日,一则薛家洼由“脏乱差”变“美如画”的新闻让徐嘉琳感慨万分。与老伴重回薛家洼后,眼前水清岸绿的美景让徐老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一首《重游薛家洼》:“湿地公园品秋光,鲜花簇拥树飘香。当年粉灰新妆换,翠绿百媚蓝天扬。幽静小径绕山冈,雀跃鸟儿频歌唱。秀丽巨变薛家洼,家园温馨暖心房。”

  一诗道出了薛家洼的前世今生,流露着老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依恋。11月18日,在薛家洼江边观景台,这位昔日的老书记变身讲解员,向来自上海的亲友介绍薛家洼,“马鞍山太需要这样的‘生态客厅’了,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陈晋向本网记者讲述在薛家洼拆违的奋战经历
葛安东回忆为薛家洼复绿的奋战时光

  读懂,奋战,留守

  跻身马鞍山网红打卡地的薛家洼,地处花山区和雨山区,是一处自然形成的港湾。过去,这里不仅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一些危旧民居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

  今年安徽省委主要负责人到薛家洼暗访后,陈晋的工作有了新动向:负责薛家洼违建拆除专项治理。

  今年4月,作为马鞍山市花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陈晋带领同事展开专项摸底调查工作,加班加点对现场未拆除的住户进行询问,及时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

  一天,在薛家洼非法码头附近一处30余平米的危旧杂货店内,违建住户老肖看到陈晋上门后,把上初中的儿子支开了,目光不定地试探问道,“陈队长,怎么拆我都配合。只是请不要在我家门口贴拆除通知书,孩子一天天长大了,我想在孩子面前留点脸面。”

  老肖的话触动了陈晋,他读懂了“拆违建,不能‘拆’人心”的道理。后来,一纸通知书没被贴上门房,老肖的合理诉求被陈晋和同事带回长江办指挥部。4月17日,陈晋带领同事提前13天完成薛家洼23大户、71住户的拆迁工作。那天,他得知老肖一家顺利搬入了80多平米的安置房,打心底高兴。

  违拆只是第一步,让薛家洼美起来的过程中,花山区住建交运局重点工程建设办副主任葛安东不分昼夜的冲锋在前,确保了复绿及景观建设工程超序时进度推进。

  “从6月10日到7月29日,我们用50天的时间,完成了20000多平米的高质量绿化及景观提升。”回忆那段酷暑时光,葛安东感慨,在薛家洼奋战,一般早7点就得达现场,干到当晚11点钟才离开。“每天带去的三套换洗衣服,哪一套不是湿答答地带回来?”

  花山区住建交运局薛家洼整治现场组负责人陶小庆回忆,道路、管网、绿化、观景平台等26家中标单位陆续进场后,整个薛家洼区域最多时有2000余人同时施工。“老葛依然日夜奋战在一线,协调各类工程问题。”

  “对我来说,这片土地有种看不见的力量,让你奋战到离别,发现已经难说再见了。”葛安东笑着说,他留守薛家洼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见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直白点说,老百姓过去在这开轮渡需要戴口罩,现在恨不得多吹几口江风。”

如今,船民证已成老人的留念
徐嘉琳看着薛家洼的美景感慨万分

   岸上新梦想

  从年收入30多万元到月收入几百元,李小龙一家人的生活,转了个急弯。

  李小龙的父亲李元祥今年63岁,是薛家洼老渔民。李元祥十几岁时,就以渔船为家,江面为地。长大后,他跟妻子韩彩珍结婚,夫妻俩还去过汉口打渔。“长江水产最常见的是刀鱼和河蟹。这几年,各类江鱼没以前多了。”李元祥说。

  2003年是李家最好的光景。16岁的李小龙已能独当一面。捕鱼归来,渔船上满是江鱼和河蟹,一家人年收入首次超过20万元。只是韩彩珍没想到,她的右腿因长期受风落下了病根。

  “渔二代”李小龙接班后,一家老少仍挤在狭小的船舱内生活,居住条件简陋,生活不便。2012年的一天,他将刚出生的孩子接回摇摆不定的渔舱,走到甲板上抽起了闷烟。“我想让我的孩子将来到岸上去学知识、学文化。不要像我一样,连个价钱都常算错。”听完儿子的话,李元祥沉默许久。

  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2020年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今年4月,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率先在全省启动全域渔民退捕转产工作。

  一场没有仪式的告别开始了。马鞍山市长江干支流上,1407条持证渔船、3739条辅助渔船全部被拆解,2984户渔户、11260名渔民转产上岸。

  李元祥父子将自家八条渔船交给政府拆解,一家人离开了“天然渔港”薛家洼,用34万余元的渔船拆解补偿金在市区买了一套95平米的新房。

  上岸后,李元祥专心照料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妻子。“退了也就退了,有时看到家里的渔网会难过,尽量不去想这事。”李元祥说,相比渔具,以前开船从江面经过时看到翻白的死鱼,更令他心痛。“我们拥护政府的退捕转产政策,为让长江生态更好,我们一家人心甘情愿上岸。”

  如今,李小龙和家人被纳入马鞍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今年7月,他参加渔民专场招聘会后有了新梦想——成为一名叉车驾驶员。眼下,李小龙和其他上岸渔民在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中努力学习。“无论是开船还是驾车,都得找好方向。我后半生的人生方向,已经找好了。”李小龙的这番话坚定、有力。(记者 吴洋、顾继月、刘玉才)

徐嘉琳在薛家洼的江边留影
渔民夫妻李元祥和韩彩珍畅谈上岸后的新生活
编辑: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