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记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

  • 2020-09-10 05:5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何雪峰

9月8日,孙浩老师(右二)在学校活动室给学生讲解习题。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摄

  “咱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教师孙浩和钟南山、张伯礼教授一同获奖。真是了不起!”连日来,一条喜讯传遍了宿州市埇桥区。 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全国12位教师入选,孙浩名列其中。

  得知获奖消息后,孙浩很平静,他照常备课、上课,课后和孩子们热烈交流,晚上依然是钻研教改。 20年来,他扎根农村,默默守望乡村教育,不知放弃过多少进城的机会,不知谢绝了多少名校的邀请,一心牵挂的是乡村里那一双双渴盼知识的眼睛。

  陪伴孩子成长的“哥哥”

  9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埇桥区汴河中心小学,孙浩老师刚下课,只见学生们围着他有说有笑。在这些农村娃的眼中,他是可敬的好老师,更是可亲的大哥哥。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知道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 ”2000年,孙浩和妻子张传芬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城,而是自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小学时的母校——汴河镇后屯小学,希望用知识改变农村娃的命运。

  刚回母校,呈现在孙浩眼前的是这番景象:一排低矮的瓦房,很多窗户没了玻璃,黑板斑斑驳驳,课桌椅坑坑洼洼,学校比他上学时显得更加破旧。看到这一切,孙浩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一天上课,尽管孙浩极力启发学生,但没有一个人举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不好,课堂纪律差,和他实习时带的城里孩子截然不同。他决定先培养和孩子们的感情。他拉着学校里的老风琴,教学生们合唱;他还带着学生们一起在野外奔跑,躺在草丛中看天空。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再传授知识,孩子们就愿意接受了。

  “上孙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呀! ”学生李天妮感叹,40分钟一堂课,感觉像只过了几分钟。李天妮是一名转校生,过去成绩很差,最不喜欢的就是数学课。自从进了孙老师的班,她每节课都会积极发言,上数学课更是频频举手,各科成绩稳步上升,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过去不愿举手,是因为害羞,后来爱举手,是因为我知道,我即便答错了,孙老师也会夸奖我。 ”李天妮告诉记者。

  孙浩班上的留守儿童很多,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只能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哭了起来,原来是想爸爸妈妈了。对于这些孩子,孙老师特别心疼,他暗下决心:“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我要成为他们的依靠。 ”

  孙老师下课很少回办公室,总是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聊天。为了缓解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他在教室的一面墙上精心设计了一个栏目,张贴孩子们的全家福照片,很多孩子的“全家福”是用几张小照片拼接在一起的。孙浩有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位家长的联系方式,并经常和他们约好通话时间,让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声音。孙老师的手机号成了“亲情号码”。

  “孙老师呵护着我们,我们也非常爱他,哪怕分别时间很短都觉得很漫长。 ”留守儿童王伟彤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孙老师需要到外地参加教研活动,告诉孩子们第三天下午能赶回来。第三天下午最后一节课铃响后,孩子们都不愿离开教室。当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全班学生都兴奋地喊着:“孙老师回来啦! ”孙浩本可以直接回家,但时间再晚,他也要兑现和学生们的约定。

  用活新式教具的“达人”

  最近,孙浩搬家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一套多年前自制的教学设备——教学挂图。 2000年刚教书时,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不具备,老师上课的教具就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孙浩开动脑筋,自制了许多“教具”,这套用大白纸和钢笔绘制的教学挂图就是其中之一,教学效果特别好。

  “过去,乡村小学条件差,但是不具备条件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要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 ”孙浩告诉记者。

  “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识改变他们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孙老师说,他心里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扎扎实实研究教学方法,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为此,他刻苦钻研,通过书籍资料和网络去感受教育新动向,触碰教改最前沿。他的包里始终放着教研书籍,哪怕坐在公交车上,也会争分夺秒地阅读。

  2007年以前,孙浩从未接触过电脑,在全省“教学大练兵”活动中,他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和多种教学软件。在随后的安徽省“教坛新星”评比中,他以最年轻的教师身份入选省“教坛新星”行列。

  在全省数学教研员会议上,他出色地完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展示课,受到一致好评。他制作的微课、课件在全国和省级评选中获奖10多项。 “他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孙浩在数学教学中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些评委这样点评孙浩。

  “接触新媒体之后,发现它的优点很多,也很能吸引孩子,对教育和教学的确有很大的帮助,我要尽快地学习和适应,并且好好利用。 ”孙浩利用暑假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到一个月就能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他将信息技术同数学学科有效融合,获得了埇桥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

  “这几年,村小的条件大大改善了,有了各种先进的教具,特别是新媒体设备,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今年疫情期间,孩子们不能到校学习,我还录制了近400个视频给孩子们答疑解惑。 ”孙浩说。

  2014年,孙浩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成为宿州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孙老师还多次应邀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编写修订《基础训练》《寒暑假作业》,供全省小学生使用。

  传授教学艺术的“老师”

  “农村和偏远地区缺少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我希望尽我所能,为这些地方培养教育人才。 ”这是孙老师深埋心底的一个心愿。

  陈同锋是埇桥区大营镇陈李小学数学老师,他一直对如何教好数学有困惑。 2016年,孙老师到他所在小学义务上了一堂示范课,让他豁然开朗。

  “面对完全陌生的班级,孙老师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我终身受益。 ”此后,孙老师和陈同锋结成帮扶对子,为他制定成长计划,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水平。

  2009年起,孙老师被选定为市、区“送培送教”首席专家,每年进行讲座20多场,与数百名乡村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感悟。他还与多位乡村老师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进行指导。在他的鼓励带动下,埇桥区符离镇一位乡村老师于2018年成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夹沟镇、芦岭镇2位乡村老师先后荣获安徽省优质课一、二等奖,多位乡村教师在市、区优质课评选中获奖。这些乡村老师常说,他们从孙浩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教育教学方法,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些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乡村老师各方面待遇都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对乡村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我真心希望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到乡村教育中来。 ”孙浩告诉记者。

  为支援边疆教育,2012年,孙老师远赴新疆皮山县。他强忍着身体的严重不适,每天坚持上4节课。课余时间,他和学生一起散步、聊天,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和孩子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至今,这些孩子们依然与孙老师保持着联系。

  为提升当地老师教学水平,孙老师白天教他们制作课件,并开展“师徒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活动,在实践对比中让当地老师得到历练;晚上则精心准备示范课,帮助老师修改教案、课件。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皮山县的许多老师都成为教学骨干,他帮扶的一名老师还荣获了当地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却付出了太多。孙浩每次和家里通电话,妻子张传芬总说一切都好。其实,孙浩走后,张传芬动过手术;最疼爱孙浩的爷爷也病重在床。爷爷弥留之际还念叨着孙浩的小名。援疆任务完成之前,孙浩才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他默默地面朝东方长跪,任凭泪水流淌。

  直到今天,每提起爷爷的离去,孙老师都满含悲伤。他深情地说:“当年,爷爷最支持我留在农村教书,他要是今天还在世,知道我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一定会十分欣慰。我一定不辜负爷爷的期待,一定不辜负国家的重托,努力为乡村教育播种希望。 ”(记者 何雪峰)

   ·短评·

   用教育点亮心灯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点亮心灯。20年来,孙浩倾注全部的心血,在乡村里播下了一粒粒种,浇开了一朵朵花。

  孙浩是令人尊敬与感动的。放弃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扎根偏远农村,甘当点亮乡村教育的“红烛”,他有无私的心;惦记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陪伴着孩子们成长,他有博大的爱。

  20年的坚守,绝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折射的是高尚的情怀。正是一大批像孙浩这样的乡村教师,燃起了乡村教育的希望,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前进。随着农村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全社会对乡村教育的日益重视,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将投身乡村教师行列,把青春和汗水抛洒在农村的热土上。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让我们向这些可亲可爱的乡村“红烛”致敬!

编辑: 戴芰荷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