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19-04-28 05:37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位于淮北市相山区世纪广场的爱园,是建在市民家门口的一个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主题公园,园内绿道贯通,四季花开树绿,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通讯员 周方玲摄

  “农家乐”,乐农家

  记者 郑莉

  春意盎然的时节,记者来到凤阳县小岗村,笔直宽敞的主干道友谊大道直通村中,两侧绿树掩映中,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韵味十足。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儿子严德双开的农家土菜馆“金昌食府”,宾客盈门,前屋后院座无虚席。 43岁的严德双既是老板又是大厨,忙得热火朝天。 76岁的严金昌也在店里跑前跑后地帮衬着。

  “有个江苏淮安的旅行团,提前三天预订了7桌,今天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白天又来了游客加了3桌,连后院都坐满了。 ”严德双笑吟吟地告诉记者,现在前屋后院大概能容纳两百人,可是旅游旺季时座位仍然不够用。总书记来小岗村视察过以后,全国各地来小岗旅游、考察的人更多了,把当地的农家乐和土特产经营都带动起来了。

  严德双是严金昌第五个儿子,生于1976年。 “19岁时我就和同村的年轻人结伴出去打工,在广东东莞待了10多年。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2007年我就从外面回来了,开农家乐菜馆。 ”严德双说,“金昌食府”就这么搞起来了,一开始只是买了个小灶,设了四个小卡座,一张八仙桌,一个店面只能坐10来个人。 “这几年小岗村的乡村旅游业越来越红火,天南海北的游客越来越多,饭店的规模也一再扩大,家庭年收入也水涨船高,每年至少十几万元。 ”

  “我们是慕名而来,来这里看一看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尝一尝地道的农家菜,跟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聊聊天,在这里吃饭跟家里一样,很温馨。 ”一位从北京来的游客丁先生说。

  严金昌回忆说,2016年总书记在他家详细询问了经营收入情况,得知游客很多,总书记说:“好!农家乐,乐农家。 ”临行前还特别祝愿他的农家乐越办越好。三年来,“金昌食府”的规模不断扩大,条件日益改善,效益越来越好。

  近年来,小岗村围绕红色旅游主题,打造了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等红色旅游景点。同时还利用现代农业、生态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采摘、摄影创作、农家美食、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了小岗旅游品牌效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8年,小岗村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

  市民在位于合肥市滨湖旅游观光大道南侧、烔炀河入巢湖河口处的月亮湾湿地公园绿道休闲观光。通讯员曹永龙摄

  “绿道成风景,人在画中行”

  记者 何珂

  “你看,这是我今天的步行数。 ”4月18日,在铜陵市长江西路绿道上的休息座椅上,家住春江花月小区的侯锐打开手机计步软件,上面赫然写着“16800步”。

  “这才上午9点多,您就走了这么多步啦? ”记者问道。

  短头发、运动鞋、休闲外套系在腰间,今年50多岁的侯锐看起来很精神。 “绿道成网络,人在景中行,不知不觉就走这么多路。 ”侯锐笑着说,“清晨在绿道跑步,整座城市刚刚苏醒,可以尽情呼吸自然,于繁华闹市中遇见世外桃源,感受城市的美好。 ”

  以透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绿道,既能有效避免下大雨造成的道路积水,踏上去又柔软舒适。记者跟着侯锐体验了一段之后,感觉很惬意。

  滨江绿道全长3.8公里,一边串联起居民聚集区,一边串联起长江好风光,周边乔木、亚乔木、灌木、花草有机组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配置,形成层次丰富、色彩变幻、花香四溢、景色宜人的景观效果。“你看,我每次经过绿道,两边有好看的风景,我都会拍下来,发在群里。”侯锐打开微信里的姐妹群,一张张风景秀丽的图片吸引眼球。 “姐妹群里有四个人,我们经常约着一起在绿道散步、跑步”。

  以前的侯锐可不是一个运动达人,平时她的休闲活动非常单一,大部分空闲时间会在家中看看电视、打扫卫生,户外活动很少。有了绿道,健康低碳的“慢生活”理念开始在她中心燃起。

  “从‘家里宅’到‘走出去’;从想散步无处去到周边都是绿道,幸福感蹭蹭上涨。我老公以前都是开车上班,现在天气好,都会沿着绿道步行去上班。 ”侯锐指着眼前的绿道说,这里有很多人性化的设施,配备了供人休息的凉亭和长凳,有行路指示牌和公里标示牌,还有照明景观路灯为市民夜晚休闲散步提供安全和便利。尽管主干道每天车流不息,但一排排行道树分割出的绿荫步道,让忙碌的城市生活慢下来。

  城区处处是花园,都市生活有诗意。绿道上,锻炼的老人,挂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三三两两追逐嬉戏的孩子,还有鸟语花香,构成了一幅人与城市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

  在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西苑采摘园,市民在采摘草莓。当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草莓种植为特色的设施农业,促进了种植户增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特约摄影 张延林 通讯员 戴明 摄

  “四好农村路,货畅促富民”

  通讯员望勤 记者范克龙

  一条路,66岁的张家金盼了大半辈子。

  从小生活在全椒县六镇镇草庵村大郢组的张家金知道,一条好路在农村意味着什么,不仅意味着出行的方便,还意味着农村和城镇的距离缩短了。

  盼星星盼月亮,去年底一条4米宽的公路修到了老张家门口,取代了以前狭窄的砂石路,串起了周边沿线4个村民组,辐射农户700多户。公路一开通,老张就买了辆电动车。 “以前出门路难走,从家里到村部都要20多分钟,遇上雨雪天气都出不了门。”老张坦言。

  老张年轻时种了十几亩小麦和水稻,人勤地不懒,年年都能丰收,但因为路不好,收割季节一到,老张就只能肩挑背扛。夏天太阳毒辣,老张一挑挑地往平板车上运麦子,再用平板车把麦子拉回家,一趟下来往往汗流浃背。后来家里条件好转,老张买了一台拖拉机,可路还是老路,说是砂石路,实际上是砂石泥巴混合路,路不平,到处坑坑洼洼,老张没少翻车。 “那时候做梦都想有条好路啊。 ”老张说。

  2018年,村里把老张日思夜想的这条“断头路”报给了上级部门,通过审议,当年就开工,老张第一天就自告奋勇当起了免费的质量监督员。那段时间老张跑修路现场比谁都勤,有时到了晚上,老张还要去瞅瞅,生怕施工方偷工减料。

  路修好了,受益的不独独老张,同组的草庵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学勇感受也很深。经常走村入户服务群众的孙学勇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一辆摩托车是他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从家里到村部的这段路只能步行,遇上个急事儿,他得一路小跑到村部。 “现在群众出行满意了,我们下队也方便了。今年我们村上报了2.8公里的‘断头路’,户户通已达到80%。通路又通心,富村又富民。 ”孙学勇说。

  这只是全椒县做好“四好农村路”工作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椒县已完成55公里农村公路修缮工程,建设780公里畅通工程。在管护好农村公路方面,该县每年安排550万元保障资金,强化路权保护,做到“有养护责任、有养护工人、有养护制度、有养护经费、有养护考评”。全县10个镇客运站全覆盖,建成135个农村候车厅,共有公交车辆160台。全县95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客车通车率达100%。

  如今,全椒县境内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926公里,其中县道14条292公里,乡道26条361公里,村道若干条2273公里。

  老张现在又有了新任务,他为家门口的这条路当起了免费的管理员,拿着铁锹铲铲路面上的泥巴,拔拔路肩培土上的杂草。 “路修得这样好,我们也要爱惜! ”老张说。

编辑: 
推荐阅读
省长的这些话,真提气!


发布于2024-05-16 18:42:34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