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01-21 05:13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聂扬飞 李跃波

  这里是红军的摇篮,走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

  这里是将军的故乡,诞生了59位百战将星。

  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金寨县调研考察时,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

  近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走向复兴——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媒体报道小组来到金寨县红军广场,追寻红色精神,回顾光辉历程。

  红色文化 感人至深

  广场依山而建,拾阶而上,每一段台阶的数量各有不同,寓意着金寨县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同贡献。

  59级台阶,寓意着在金寨县诞生的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50级台阶,寓意着被追认的金寨籍县团级以上革命烈士500余位;49级台阶,寓意着金寨县于1949年全境解放;10级台阶,寓意着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10万青年参军征战,为国捐躯……

  阶梯的尽头,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高耸而立,纪念塔正面刻着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之火”四个镀金大字,向世人诉说着大别山老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纪念塔的另一侧是金寨县烈士陵园,200多名红军将士在这里安息。讲解员告诉记者,陵园里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有的是全家人参加红军,全部为国捐躯,也有一家两位兄弟共同参军,双双成为将军……据《金寨县革命英烈名录》记载,金寨县已确定的烈士有11000多名,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留下姓名。

  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先后有十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已被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占全国在册革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金寨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可谓户户有红军、村村出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英魂。

  红色记忆 彪炳史册

  星火燎原,浩气长存。在红军广场,有一组大型浮雕格外引人注目。不时有往来游客驻足观看。浮雕上真实记载了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等场景。

  1929年5月6日 (农历立夏节),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安徽金寨西部的汤家汇、南溪、斑竹园、吴家店等地区(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南乡)爆发了彪炳史册的立夏节起义 (也称商南起义),并取得全面胜利。

  “立夏节起义是鄂豫皖边区首次取得全面胜利的革命武装起义,为创建红1军、红4军、红四方面军和豫东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谈道。

  1929年11月间,在大别山东麓,安徽西部的六安、霍山,更大规模的六霍起义爆发了。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方圆百里全被农民武装占领,农民武装斗争的烈焰席卷大别山区。

  多年后,开国中将张贤约这样回忆他在金寨参加革命时的情景:“在起义中,我报名参加游击队,制作许多假枪,刷上漆,光亮亮的,民团看到背快枪的游击队开过来,四散溃逃。 ”

  “贫苦的老百姓分得了土地,他们很开心、很高兴,当红军去。苏维埃政府规定:一个乡要拿出上等的土地,用木牌子或者石头刻上,红军公田等字样,来解决他们吃饭的问题。 ”金寨县干部学院高级讲师李业坤介绍,几大武装起义点燃了大别山的革命火种,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终于看到了希望。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是金寨最鲜明的精神底色,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2020年11月10日,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唯一入选首批试点建设项目,也是首批15个试点单位中唯一的革命烈士陵园。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金寨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72处、216个点。近年来,金寨县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宣传利用工作,探索总结了10种传承红色基因的“金寨模式”,认真开展革命遗址遗迹和重点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精心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了一大批与红色旅游发展配套的项目。

  暑假期间,来金寨革命博物馆参观的人数逐年攀升。据副馆长杨晓璐介绍,为更好宣讲红色文化,该馆不断修改、完善、提升讲解词,及时充实新鲜内容和感人故事,努力让讲解做到新鲜感人、引人入胜。该馆每年为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讲解3000场次左右,年讲解接待20多万人(次)。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金寨县长岭乡,有一户郑姓人家。他们坚持义务为当地一处红军烈士墓守墓,已经87年。

  1934年12月3日凌晨,红25军82师共800多人向根据地进发,行至乌凤沟时,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当时仅200多人突围,其余将士壮烈牺牲,82师师长周世觉阵亡。年仅13岁的郑长林亲眼目睹了战事的惨烈。之后,郑长林和山民们乘着夜色偷偷挖了几个坑,将烈士们的遗体分别掩埋在乌凤沟的几处山坡上。从那以后,修建、维护、守望……郑家人和红军墓结了缘。第一代守墓人郑长林,第二代守墓人郑学才,第三代守墓人郑以清,第四代守墓人郑为栋,郑家已四代接力守墓。 “我的儿子、孙子都要继续守护这片红军墓,把这个使命代代传承下去,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革命历史。 ”郑为栋坚定地说。(记者 聂扬飞 李跃波)


编辑: 刘贤辉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