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28 06:06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特别报道组

  9月下旬在合肥举行的2021量子产业大会上,国盾量子公司展出最新研发的量子安全服务平台,可以加载部署在用户终端,提供多样化量子密钥服务,让人们可以安全地就近接入量子网络。

  从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到2021年触手可及的量子科技应用场景 “落地”,5年只是历史长河的沧海一粟,但在前沿科技的创新时空里,却足以用来书写“天地一体”的崭新变局。

  安徽作为当今全球量子科技研究的重要策源地,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和战略支撑,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机遇,塑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谱写了以经济实力大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1025000629a.jpgB001.jpg

  10月25日,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生产线,工人们正在组装新能源汽车。江淮新能源汽车1月至9月累计销售9.0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90.5%。记者 李博 摄

  这是牢记重托、昂首进发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推动把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安徽发展筑势赋能,赋予安徽发展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感恩之心、奋进姿态、奋发状态,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安徽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前行动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

  这是创新策源、阔步进阶的五年。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托科教优势,传承创新基因,奋力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争先进位、跻身第一方阵,发展格局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产业聚集、铿锵进击的五年。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持续锻造更具韧性、更加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均已超过70%。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热门赛道上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抢先突围布局,实现“现象级”突破。

  这是改革攻坚、锐意进取的五年。坚持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破字当头、迎难而上,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放管服”改革创出安徽特色,对标一流持续创优营商环境,权责清单安徽模式全国复制推广、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安徽自贸试验区扬帆启航。全省市场主体一举突破600万户,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广泛汇聚了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的不竭动力。

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9月底,总投资60亿元的航空三院海鹰航空无人机产业基地在芜湖市湾沚区开工建设。海鹰航空的高空高速、中程高速、临近空间超长航时等先进无人机系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将在芜湖建设7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500架各类中高端无人机,发展成为支撑安徽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突破的产业高地。

  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静待开发的空地。从3月促成合作到9月下旬开工建设,产业创新的潜能释放,短时间内即可将一片区域“焐热”,填补产业发展空白。

  安徽要实现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省委书记郑栅洁强调,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争先创优,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奋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跃升。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原创性、引领性的硬核前沿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正在成为吸引产业资本布局、引领新兴产业突破、重构产业发展生态的牵动性力量。

  IDG资本是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投资基金。 IDG资本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创始董事长熊晓鸽今年4月底到安徽考察时谈到,现在投资项目以“硬核科技”为主,这与过去投资商业模式创新项目有很大不同。 IDG已经在我省投资过三只松鼠、蔚来汽车、生鲜传奇等企业。这一次,熊晓鸽一行专门安排考察中国科大,在他看来,现在直接从高校科研院所孵化的硬科技项目越来越多,考察的目的就是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更多投资和项目合作。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以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

  大科学装置是突破前沿科技至关重要的科研基础设施支撑。以稳态强磁场装置为例,其磁场强度可以是地球磁场强度的80多万倍,只有在这样的磁场强度下,才可以前所未有地探索物质微观运行的规律和“密码”,进行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地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等各学科以及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正是这样的前沿科研平台,吸引了“哈佛八剑客”回归,也支撑了他们在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推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孕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盎然生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平台持续完善和升级,催生着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快速涌现,驱动着安徽以更大的先机抢占产业创新制高点。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务实有效路径。

  铝材加工曾是淮北市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如今,通过与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团队合作,已经在陶铝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这一“创新无人区”拓展出广阔空间、夯实了领跑优势。如今,陶铝新材料在柴油机活塞上的使用,打破了国外对高密度功率柴油机活塞的技术垄断,在淮北市实现高端国六柴油机活塞完全自主化批量生产。 C919大飞机通过使用陶铝材料制造的地板支撑梁,比原先材料减重达12%。

  企业是创新主体。 2020年底,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8559家,仅2020年一年内就增加了3156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0%,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新动能。

  省长王清宪强调,创新是大系统,需要一个完整而友好的生态。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链协同,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建设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链接16个市的科技大市场,全省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能力持续增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坚定推行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以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和技术成果收益权。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顶尖科学家,就意味着一支优秀的团队、一套核心的技术、一个前景可期的产业。如今,在安徽工作的院士已达332人,全省人才总量已超900万,创新要素正呈现加速汇聚之势。

  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跨越发展战略支撑,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勇立全国创新发展潮头。

 从“铜墙铁壁”到“芯屏器合”

  走进位于马鞍山市幸福路旁的花园式工厂“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96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上,众多跳动的数据映入眼帘,反映着实时生产信息。作为马钢“最强大脑”,“马钢智园”内设运营管控中心、炼铁智控中心、生产服务中心等多个智能化生产管控部门,实现在线、远程、无人操作。

  从“经验生产”到“数字工厂”,这是马钢迈出的一大步。以炼铁智控中心的投用为例,铁区原有数十个现场中控室,现在仅设置120多个工位,就完成了炼铁全工序的远程生产控制。通过智能化改造,马钢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所在、命脉所系。实体经济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主动顺应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过去5年,我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1%。

  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实施,提升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更大生机和活力。8月初,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再次入围,分列315位、407位,分别较前一年上升52位、49位。

  新兴产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更须以“鼎新”带动“革故”,奋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今年4月,蔚来第10万辆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下线。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2年前,蔚来曾陷入发展困境,关键时刻合肥市雪中送炭,由地方国资平台联合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向蔚来注入资金,助力蔚来摆脱困境。蔚来销量一路上涨,2020年新车交付量4.37万辆,今年前8个月销量已超过5.5万辆。

  合肥市引进蔚来的成功,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一重要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来皖布局。 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0.5万辆,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今年前8个月,全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双招双引”项目71个,总投资1925亿元。

  从新能源汽车到新型显示,从集成电路到智能家电,从新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以“芯屏器合”为独特标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

  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入选首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长鑫19纳米动态存储芯片实现量产,华米可穿戴设备销量全球第一。

  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迅猛,江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5G网络等“新基建”加快建设,“皖企登云”提质扩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明晰作战思路,理清实践逻辑,精准谋划手法步法打法。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作出科学部署,更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高端团队加速集聚。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安徽在产业链价值链上迈向中高端,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持续夯实新阶段跨越发展的稳固支撑。

 从“情怀投资”到“理性选择”

  直到今年4月份,面对390亩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却只能拿到120亩用地指标的“僵局”,芜湖东方雨虹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佳倍感焦虑。

  4月中旬,李佳受邀参加一场 “畅聊早餐会”,向芜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第二天上午,芜湖市政府召开会议出台方案,解决了用地问题。

  政府不“越位”,更不能“缺位”。今年3月以来,芜湖市创新政企沟通机制,开启每周一次的“畅聊早餐会”,每周以特定主题或产业分类邀请企业家参加,开门问策、畅通渠道、以商招商。

  早餐会的背后,是安徽正推进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顶格战法”,努力让干事更高效,企业家更舒心,“双招双引”成果更显著。今年上半年,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660.6亿元,增长22.3%。

  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紧密对接群众需求,悉心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锐意攻坚,聚焦长期困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堵点痛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闯关,创出安徽特色品牌。企业开办时间、行政审批、工程项目建设审批、不动产登记等20个方面对接国内外先进标准持续提升,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证照分离和告知承诺制等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在全省实现全覆盖。

  政府善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平台思维成事。政府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环节着力培育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安徽着力探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务实操作路径。

  今年6月24日,安徽省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首期培训班举行,将集中用1年左右时间培训1万家企业,并逐步覆盖到全部符合条件的企业。

  为发展插上“市场羽翼”“资本翅膀”,受到国内企业界、创投界人士高度关注。 “这场大规模培训,是安徽全面提升政府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的切实举措,提振在安徽布局和深耕的信心。 ”国内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基石资本”创始人、董事长张维说。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业创新的主阵地、就业富民的主载体。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安徽不断优化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对标国内先进标准出台民营经济专项支持政策,用“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成就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创造。今年上半年,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8%,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72.6亿元、增长21.3%,全省民营企业达165.7万户,比5年前增长了近两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

  安徽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拓展了长三角的产业空间、市场空间和要素配置空间,是长三角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在全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重要支点。

  “长三角省份”的定位,拉高了发展标杆。今年三四月份,安徽省派出各个部门组成小分队去沪苏浙考察,广泛“取经”,要求把全面对标沪苏浙作为常态化、日常性工作标准。

  善弈者谋势。企业家和专业投资机构积极主动顺应安徽是“长三角省份”这个大势。今年以来,超过3000家行业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和商协会组团来我省考察。上半年,全省1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中,实际到位的省外投资资金同比增长22.3%,其中沪苏浙企业投入的资金占比接近60%。

  “以前来安徽投资,更多是出于家乡情怀,现在,更多是从企业发展、要素配置等角度考虑作出的理性市场化选择。安徽对各类企业的吸引力都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已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正威国际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深有感触地说。

 从“要素开放”到“制度开放”

  8月底,伴随着一阵鸣笛声,搭载着安徽绿茶的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缓缓驶出,标志着安徽首趟茶叶专列成功开行。

  开行中欧班列,是安徽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 2020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500列,自开行以来年均增速超170%,成为重要开放大通道。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上下持续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奋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协作,提升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2020年安徽实现进出口总额5406.4亿元人民币,较5年前实现成倍增长。跨境电商、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让更多安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以日益健全的制造能力和产业体系,厚植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自贸试验区是重要先导和高能级平台。

  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以来,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内新设企业8059家,签约入驻658个项目、协议引资额4176.4亿元,改革红利和集聚效应正加快持续释放。

  制度创新是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 7月28日,省政府印发决定,建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省级管理权限,逐步建立完善适应自贸试验区发展需要、符合自贸试验区特点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肥蜀山经开区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在承接省级赋权过程中,大力落实项目用地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低风险工程免施工图等10多项改革措施,其中仅消防设计审查一项就把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 “这项改革极大顺应了市场主体需求,有力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该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韩东说。

  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创新。充分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先导作用,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推动重点改革向更加完善的制度靠拢、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安徽正奋力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展现更大作为。

  “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 ”7月29日,香港著名高新科技企业衡宽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吴苏考察安徽时发出了由衷感叹。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奋进征程上,安徽正在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磁场效应”,加快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汇聚发展要素资源,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绘就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壮美画卷。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2024政务V影响力大会·安徽论坛召开


发布于2024-04-20 13: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