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4-01-06 01:51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月5日上午,记者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jpg

  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发布了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的评估情况。

  据介绍,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三年来,围绕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基本要求,搭建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规格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了“9+3+N”专项工作组体系,以“全员自贸”的工作态度和推进思路,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见效。截至2023年11底,112项试点任务已落地见效110项,实施率98%;其中中央事权64项试点任务已实施62项、实施率97%;地方事权48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实施率100%。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评估发现,安徽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带来了发展方式的变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jpg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在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情况。据悉,2023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自贸办会同47家成员单位、3个片区以及13个联动创新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有效提升了对外开放能级,带动全省主要开放经济指标提级进位,实现历史性跨越,有力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大局。

  据方旭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就是聚焦首创突破,制度创新成果丰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截至2023年底,累计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2023年全国创新案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突出引领性,科技领域创新多点突破。开展系列首创性探索,率先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合肥片区在全国率先推行 “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和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探索科创企业信用(信用贷)票据融资新模式,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推动科创要素转化为真正有益于市场发展的生产力,带动安徽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第7位。与此同时,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突出集成性,首位产业创新强劲赋能。探索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次进行了深度报道。围绕服务汽车首位产业,芜湖片区发行全国首单10亿元汽车金融公司绿色金融债券,落地全国首笔“再贷款”供应链债权凭证保理融资业务;全国首推“全额风险代偿”供应链金融服务,建设全球首个汽车数字化涂料色彩实验室,创新高技能人才引培路径,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还突出系统性,政务服务创新惠企利企。紧扣市场主体需求,把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蚌埠片区首推内河运费扣减新模式,已为企业扣减运费100余万元。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探索打造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新模式,航运政务审批事项办结时间压缩86%。

  其次,聚焦开放引领,贸易投资提质增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持续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成效显著,成为推动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一是“新三样”加速出海,外贸发展实现新跨越。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2023年前11个月(以下统计时间相同),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额1798.6亿元、同比增长9.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9.7、1.2个百分点,带动全省进出口总量跃居全国第9、中部第1,带动全省进出口增速跃居全国第7,稳居长三角、中部第1,增速在全国前十大外贸大省中居首位。带动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297.6亿元、同比增长23.3%,占出口总值的68.4%。其中电、光、锂“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64.9亿元、同比增长16.5%。二是“强磁场”效应凸显,吸引外资实现新跃升。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率先扩大旅游、教育等服务业开放,落户全省首家外商投资旅行社、外商独资设立的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55.2亿元、同比增长30.8%,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0.8、20.5个百分点。三是“双循环”融通内外,开放通道实现新扩容。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枢纽,推广“联动接卸”“直装直提”等模式至合肥港及沿江一类口岸,开通全省首条集装箱外贸直航航线(芜湖—俄罗斯)。首次开通合肥至芝加哥(洛杉矶)、伦敦2条“第五航权”执飞航线,启用长三角国际航空合肥物流分拨中心,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8条(芝加哥、洛杉矶、仁川、大阪、阿姆斯特丹、达拉斯、纽约、布鲁塞尔)。开行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推进“铁路快通”模式应用,畅通中欧班列出运快速通道。中欧班列(合肥)全年累计开行868标准列、同比增长13%。

微信图片_20240105161256.jpg

  同时,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增势赋能,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制度高地和开放先行优势,推动片区主导产业“链条化集聚”“集群式发展”。一是助力“集聚区”,主导产业起势见效。清单化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导产业开放创新试点举措,建立全国首个型材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3个,大众集团在国内首个独资电池包生产工厂【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必欧瀚全球研发中心、大陆轮胎四期、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等一批外资项目、总部项目签约落地、建成投产。二是深耕“试验田”,金融创新有声有色。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增量,全省纳入政策范围的企业已有370多家,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贷投批量联动”模式试点,形成“批量推荐”“贷投联动”“风险补偿”三大机制,累计为887户科创企业提供“股+贷”联动支持368.86亿元。探索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推出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开展服务贸易项下信保融资场景创新,首次为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提供信保融资支持。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常态发行,助力34家创新主体融资5.3亿元。三是打造“共同体”,协同合作走深走实。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研发飞地、创新平台、政策标准区域协同,推广“江海联运”“离港确认”“共舱管理”等新模式,深化安徽与沿海、沿江港口合作,推动制度规则“软联通”、要素使用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探索“海铁空”联运、中欧卡航专线“门到门”物流服务等创新模式,共建共享新亚欧联运通道。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3809.3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省外贸的51.6%。

  最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激发活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提升发展“软实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整体优化,为争创一流积累了经验。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果,安徽营商环境得分与口碑均居全国前十。一是市场化环境公平公正。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试点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实现无障碍“秒放”通关。推行跨境人民币缴税服务,非居民企业境外税款缴纳入库时间压缩至半天。探索“一码管地”,大幅缩短企业办事周期并节省测绘成本。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引入外部投资超50亿元。二是法治化环境透明高效。逐步完善法治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发挥国际商事法律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探索涉台民商事案件“诉调解纷”新机制,实现涉台民商事案件办理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安全生产“轻违不罚”制度和监督执法企业线下免查清单制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三是国际化环境开放共赢。多措并举优化涉外营商环境,大众学院首批26名学生成为德国大众的“种子工程师”。探索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扩大境外人才在自贸试验区执业范围。推进国际学校、国际门诊建设,引入国际商保直付系统,打造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结算“绿色通道”。

  下一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向海而兴、奋楫争先,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功能,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重点开展“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赋能、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发展”七大提升战略行动,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徽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张毅璞 许梦宇 段玉)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志愿服务 情牵考生


发布于2024-06-09 05:43:38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