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报告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看点】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报告摘登】
当前我省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必须更好落实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能,树立“破”的勇气,提高“立”的质效,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报告点击】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
【看点】
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报告摘登】
深入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报告点击】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
提升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强“双一流”培育,启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应用型大学发展双元制本科教育。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高水平建设新设置专业。
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深入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和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推进江淮战略帅才引进项目,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
【看点】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摘登】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
【报告点击】
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培育招引关键领域零部件优质企业,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新建2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增强高端装备产业能力,建设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医药等产业集群,支持智能家电、智慧家居产品研发,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加快合肥、芜湖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建设。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构建行动,推进元宇宙应用场景平台建设,统筹抓好聚变能源、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培育。
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一链一策”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产业链。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实融合”,发展“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创建,持续扩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推进工业互联网高地建设。建成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芜湖数据中心集群。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20项工程,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产业。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发展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看点】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报告摘登】
强化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实现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投资向提质增效跃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向好。
【报告点击】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发展城郊游、乡村游、周末度假游,建设一批百姓身边的休闲好去处。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装备等消费产品产业投资,拓展医院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养老保障服务、中外合作办学等民生领域投资空间。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把“双招双引”与产业集群培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引育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深化“双招双引”模式创新,完善基金招商伙伴体系,广泛开展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
【看点】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报告摘登】
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握市场化改革重点,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报告点击】
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现代公司治理水平。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标准地”改革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扩大“工业上楼”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制度体系。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快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扩大“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升级建设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多元化股权融资。
更高标准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开展惠企政策综合性集成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级版。高标准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看点】
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报告摘登】
以产业开放为重点,以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报告点击】
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力争引进外资取得新的突破。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安徽再投资和设立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更好服务优质企业“走出去”,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开拓,稳定和扩大机电产品、“新三样”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
加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更好用制度创新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做实“海客圆桌会”等对接平台,支持黄山“国际会客厅”建设。
【看点】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摘登】
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次座谈会精神,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全省各区域各板块协同共进,提升全省整体发展能级。
【报告点击】
高效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各领域共建共享。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深入实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共建“一带一路”等战略,高水平建设省际重要物流节点和合作园区,加快构建链接东中部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把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左右逢源”的开放优势。
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坚持“四化同步”,支持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全面增强各区域发展动能。落细合肥都市圈各区域功能分工,支持安徽长江城市带打造智能制造走廊,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以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基本依托,因城施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县城建设发展水平。推进创业城市创建,打造活力充盈的创业安徽。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新增高铁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高速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加强“水运上的安徽”建设,实施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整治和内河航道畅通重大工程。
【看点】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摘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
【报告点击】
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面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重点工程。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
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招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肉牛饲养量达200万头。突出标准引领,推动徽派预制菜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好首批精品示范村规划建设,新增精品示范村200个、省级中心村800个左右。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以上,村级养老服务站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
【看点】
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
【报告摘登】
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抓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报告点击】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计划。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更新改造市政污水管网1500公里,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95万亩,实施10处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实施皖苏、皖赣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增强能源保供基础能力,开工建设陕电入皖工程,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22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00万千瓦以上。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扩面提效。
【看点】
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报告摘登】
发挥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报告点击】
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提升行动,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准化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设立新安文学艺术奖。深入发掘长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徽文化发掘整理、传承创新,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书馆藏、黄梅戏曲本典藏等工程。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加快建设安徽百戏城、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建成公共文化空间600个以上,新建口袋体育公园100个。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建设一批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特色小镇和园区。抢占数字文化产业制高点,支持通用人工智能、未来显示、元宇宙等在文化产业领域集成应用和创新,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
【看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报告摘登】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报告点击】
推动“民声呼应”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和诉求办理质量。实施50项民生实事,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达标创建,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推进老年学校扩容增量提质,办好特殊教育。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发挥产业、就业、创业政策协同作用,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施就业困难人员“一人一策”援助计划,开发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100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万户。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城乡低保等救助提质增效。
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15个。深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
【看点】
大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报告摘登】
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政府系统要深化自身改革,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报告点击】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更好以政府诚信赢得社会公信。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让法治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底色。
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持续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完善权责清单“全省一单”制度体系,巩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成效。
提升专业化的素质本领。推行用专业化力量、专业化手段谋划推动工作,完善企业家参与产业规划、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及性。
撰稿:记者 吴量亮 制图:孙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