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4-03-05 15:07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史睿雯 彭旖旎 朱晓桐 杨曦 刘玉才

1.jpg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

  翻看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作为全国的创新型省份之一,安徽如何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科技攻“尖”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些关键技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断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利用新质生产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电仪党支部书记、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仪表车间主任陈大伟说。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煤化工产业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转变传统煤化工的发展模式,淘汰陈旧的煤化工技术,以加强对煤化工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创新煤化工技术,引用先进的新型煤化工技术,提高煤化工技术应用效果,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对化工企业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仪表车间的任务就是保证仪表的准确度、生产的自控水平,以保证安全生产,为企业争创效益。“多年来,我们车间共技术创新一百多项,获发明专利两项,获实用型新型专利19项,解决企业自控难题80多项,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陈大伟说。

  “新型研发机构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具有十分关键作用。”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认为,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壮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

  在调研中,许礼进发现,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各省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建设运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政策体系尚未完善,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多元投资、人才集聚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还有不足。对此,他建议,建立相关法律规范基础,尽快制定针对新型研发机构位阶较高的、适用范围更大的法律规范,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职能、组织架构、在现有科技体制中的定位以及其他相关认定标准,为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以及政府对其进行的分类管理指导提供法律框架。他还建议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主体纳入我国科技体制中,建立多元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生产方式,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和时代标志。过去一年里,如何通过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住皖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通过调研,严建文发现,新形势下,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主要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供给支撑能力亟待强化。系统解决方案攻关面临制造知识、工业机理方面的体系空白,存在核心软件、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短板制约,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原理性、引领性的技术方案突破困难。

  其次,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向重点行业、区域推广现有应用标杆成果时,面临企业能力不足、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面向未来制造模式的探索仍然不够;标准体系建设尚需加力。现有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协调协同不够,关键标准仍存在缺失或适应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应用推广和解决方案攻关需求,企业应用标准的意愿不强,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

  他建议,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要抓紧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重大专项(2030)立项实施,支持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支撑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产业向“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引发和主导的,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的新型生产力样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贡献。

  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中美科技博弈和战略竞争的必争之地。在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在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引下,中国在认知智能领域已具备非常扎实的技术储备和成建制的团队,有望成为全球智慧涌现的第二极。

  刘庆峰建议,在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瞄准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重点补上的短板进行设计,围绕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构建、高质量数据开放共享、科学的评测标准制定、源头技术前瞻研发、人才培养、法律制定和伦理人文等维度,系统性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家高位推动规划的制定和落地,不断缩小中美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在通用底座平台方面的差距,并在行业应用和价值创造上打造我国的比较优势。

  目前,蚌埠市正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持续做大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具有蚌埠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军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马军说,以蚌埠为例,目前已集聚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火箭发动机、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体制造及总装等产业领域。

  但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国家层面解决的困难。对此,马军建议,应当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明确合作领域,出台专项政策,深入推动民企与科研院所等在技术共享共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合作交流。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在2024年安徽省两会上,“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绘制出我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这在当时也成为代表委员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为了更好支持我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省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建议,加强省内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谋划加速推进氢燃料汽车产业。

  未来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署未来产业,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省人大代表韩东成建议,我省应当抢抓机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抢占新赛道

  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70.3%……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安徽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以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为目标,今年,省经信厅将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坚持“以赛促建”,培育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合肥等符合条件的地市争创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深入推进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整零”协同机制,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迈上新台阶。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上,强化省光储专班统筹协调、参谋助手、指导服务、督办落实“四大核心职能”,坚持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发力,力争营收实现新增长。

  日前,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正式启动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

  《方案》提出,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按照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跨界融合的原则,瞄准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7+N”重点领域和方向,结合前沿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滚动培育;同时明确提出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多元场景开发开放、培育融通发展企业梯队、招引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增强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完善培育发展服务体系等八大重点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表示,省发改委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抓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抓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未来产业的谋划,持续地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记者 史睿雯 彭旖旎 朱晓桐 杨曦 刘玉才)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3000万辆汽车背后的安徽力量


发布于2024-04-28 06: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