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牵动群众衣食住行,是大产业、大民生,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安徽扬皖所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文旅系统,上下一心,围绕“共筑文化发展新高地、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与沪苏浙紧密协作,共同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阔步前行。
一片黄金地 好汉三个帮
曾几何时,农业是安徽的标签。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叠加省内新兴经济布局的完善,“科技+产业”,让安徽频繁“出圈”,安徽也由“传统农业大省”逐步向“新兴产业集聚地”转型。
然而,上下山水,左右人文的安徽,在长三角发展浪潮中,既有“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雄心,也有建设文化和高品质旅游强省的底气。
为何这么说?
从产业来看。文旅产业链贯通一二三产,融合性强、关联度高。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复苏,隔阂打破,文旅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日益成为一个区域对外宣传和推介的最佳窗口。
行业势头方面。当今国内文旅产业,传统思维理念、业态模式加速转型,“门票经济”“床板经济”桎梏正被打破,场景驱动、融合创新成为趋势。
纵观江淮大地,文旅资源禀赋优越,以徽商为标志的经商文化、以徽派建筑为主的建筑文化、以徽菜为主的饮食文化、以黄梅戏为主的戏剧文化、以桐城文派为代表的文学流派等,都是徽文化的鲜明注脚……旅游资源方面,安徽省拥有A级景区近700处,其中5A级景区13处,世界遗产4处,黄山、西递宏村、九华山等景区扬名海内外。
今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的滁州琅琊山风景区,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4万多人,总收入463万多元、同比增长59.7%。 孟一凡 摄
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相互扶持、要素彼此打通,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安徽,正面对一个高消费、高开放、高出游意愿的庞大市场。这里用全国不到4%的国土面积,连续多年,撑起了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随着与沪苏浙的频繁互动,一体化红利也为安徽文旅产业爆发式增长不断构筑坚实底座。
天时地利皆宜,还有人和。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文旅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安徽气质、刷新安徽颜值、带来庞大流量。
正如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所言,安徽要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
融入长三角,拥抱天下客。其间,安徽文旅,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
早在2019年5月,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成立。联盟聚焦重大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旅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联盟已推进落实合作事项100多个,并衍生出旅游推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职业教育等多个专业联盟,实现了区域文旅合作机制从松散协作向实体运作跃升。
2023年4月,《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3浦江宣言》,明确共建高能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高地、世界级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等目标,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2023年6月,安徽合肥,安徽省牵头拟订《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签约。从区域项目建设、消费复苏振兴、文旅惠民乐民等六方面着手,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样本。
……
成效如何,数据为证。
2023年,安徽旅游消费市场可谓“热辣滚烫”,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8.4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510亿元,均超过2019年水平。
2024年五一假期,安徽文旅更是持续火爆,接待游客49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2.8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36.2%、55%,均创历史新高。合肥、黄山等城市,成为五一假期酒店预订增速最快的城市。
合肥骆岗公园内游客乘坐电动小火车在原机场跑道游玩。刘玉才 摄
超级大IP 朋友圈助力
产业发展项目是关键,品牌是亮点。
提到安徽文旅,就不得不提黄山,它是安徽一张亮丽名片。
大黄山迎接大舞台。侯瑞冬摄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黄山市共接待游客385.1万人次、同比增长15.82%,旅游总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0.6%,均创历史新高。
从客源地看,黄山主流景区省外、市外游客占比超过90%,其中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比超过六成。
可以看出,数据背后,有长三角朋友圈“转发”“点赞”的助力。
近年来,安徽发挥“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影响力,构建涵盖黄山、池州、安庆、宣城4市28个县区的统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借助第19届亚运会红利效应,今年5月10日,浙江德清,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草坪故事会”暨大黄山品牌推介活动举行。
“将推进协同发展,打破地理、行政、制度、规划、政策等界限,让区域内资源要素整体联动、自由流动、优化互动,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协同效应……”推进会上,安徽省副省长孙勇如此介绍。不少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家也与“大黄山”四市展开交流,期待未来,能在“大黄山”投资兴业。
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草坪故事会”。 孟一凡 摄
无独有偶,借助长三角融合之势,实现双向奔赴的,还有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项目。
这条全长约240千米的文化旅游“走廊”,沿线分布6个5A级景区、50多个4A级景区,是长三角文化旅游的黄金线路,也是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绿肺”。
把一衣带水、人缘相亲的杭黄二市紧紧相连,不仅可让游人实现“人间天堂”与“人间仙境”自由切换,也实现江南“山”“水”美景的双向奔赴。
5月22日,杭州临安,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举行。会议发布杭黄世界级廊道共商共建共享《临安宣言》。
“要打造世界级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样板。”正如推进会上,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所提出的愿景:“杭黄走廊,将以生态共保和文化旅游共建共享为核心,拓展沿线地区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民生共促,构筑高能级、强活力的城市发展联合体,创造长三角跨区域合作互利共赢发展典范。”
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举行。孟一凡 摄
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建“一张网”,沪苏浙皖,合力构建长三角文旅产业合作交流和发布推广平台,共同打造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塑造区域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提升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百花竞绽放 未来更可期
窥一斑,知全豹。
黄山与长三角对话的掠影,是安徽文旅与长三角地区同频共振的缩影。放眼江淮大地,文化与旅游的音符,都在为奏响“我们的长三角”这首协奏曲,舞动着旋律。
以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的广德市为例。近年来,该市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康养项目,多措并举,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康养“后花园”。今年2月,“首届长三角康养产业对接会”上,广德市与上海多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正如广德市委书记周其红表示在对接会上所言:“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是广德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势能。广德将以‘一号工程’的高度推进康养基地建设,力争尽快形成标志性强、显示度高的建设成果,全力打造世界级‘康养名城’。”
广德圣境泊崖。杨玲 摄
还有被诗仙垂青的诗城马鞍山。对标学习嘉兴市“文化有约”预约服务平台建设经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预约服务转变;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地区等地的区域合作,充分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围绕采石矶、大青山、凌家滩等重点文旅资源,进一步谋划文旅项目,面向发展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产业有了活力,给文旅增添了魅力。
2024年的春天,安徽各地,趁着文旅旺季,频繁与长三角地区地市展开联动协作。
2月26日,安庆市举办2024年旅游集散中心联盟采购会。长三角和安徽200多家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文旅企业和餐品供应商参加。现场共签约合作项目130个。
3月1日,2024“乐游长三角”“作者高铁寻六安”红色旅游专列开行。上海市新闻界老同志和六安籍红军后代100余人,参观金寨红军广场、淠史杭水利工程展、横排头风景区等。
3月15-17日,在上海市举办的2024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中,池州市推出长三角优惠畅游年卡,展示石台硒茶、艾香等特色旅游产品。广德、贵池、青阳等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亮相市集活动。
3月23日,合肥市正式启动2024“春游江淮请您来”长三角媒体采风大黄山暨淮北春季自驾游活动。活动推出“春花”“春茶”“春味”等十大场景,精准适配不同游客春游计划。邀请长三角多家主流媒体,分批开展春游采风踩线活动。
2024“春游江淮请您来”长三角媒体采风大黄山暨淮北春季自驾游活动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
共融产生共赢。
2023年,四地联动,推动长三角智慧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联合推出20条“长三角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线路,举办了一批高质量文旅宣传推介活动。
一组数据:去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5.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万亿元,超过2019年发展水平,占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分别为52.6%、63.1%。
今年春节假期,长三角接待游客约1.5亿人次,旅游总消费约1400亿元,可以说旅游是三省一市共同的“金饭碗”。
文旅一体化的成就,是振奋的,未来,也是美好的。
下一步,安徽将整体提升长三角名城、名镇、名湖、名山、名村、名园、名馆“七名游”精品线路,联手实施“百万游客互送行动”、文化和旅游“出海战略”,精心举办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评选活动,大力“引客入皖”,打造长三角独具魅力的后花园。(记者 孟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