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铜陵频道|铜陵新闻|铜陵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 铜陵 > 山水铜都 > 美食

时间:2023-09-25 10:02
摘要

  铜都九月,姜香满城。在金秋收获的季节,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充盈着浓郁的铜陵白姜香味。这是铜陵特有的味道。

  铜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其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在宋明清时期被列为朝廷“贡品”。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铜陵白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植加工技艺,产业发展和品牌效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现不仅成了我市兴业富民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也成为我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传承千年古法 展现非遗魅力

  从白露节气开始,到目前中秋临近,天门镇兴化村姜农朱贤发就一直忙着在姜地拔姜、卖姜。在他的姜地里,每一株生姜都有着鲜明的铜陵白姜特征:状若佛手、姜指饱满,表皮呈白色,姜芽鲜红透明,香气四溢。

  “亩产三四千斤,一亩姜地的效益能达到三四万元,是水稻效益的好几倍。”近年来,随着铜陵白姜品牌逐渐打响,效益持续向好,朱贤发每年都会种植百亩左右的铜陵白姜。而他所在的天门镇,也一直是铜陵白姜的核心产区,每年都种植四五千亩,当地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姜、制姜。

  在朱贤发看来,铜陵白姜之所以久负盛名,秘诀就在于它独特的种植技艺。“你看我姜地里的这些姜棚,都是用竹竿和芭茅搭建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栽培技艺中的搭棚遮荫采光技术。”朱贤发介绍说,铜陵白姜喜荫,怕阳光直射,“生姜晒了箭,等于要了命”,这句话是当地姜农总结出的俗语。用芭茅搭棚遮荫,既便于通风,避免烈日直射,还能顺应生姜不同生长期光照需求,同时也可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形成适宜生姜生长的小气候。而随着生姜的不断生长,对光照的需要越来越大,芭茅不断腐烂掉落,姜棚的透光性也越来越高,正好满足白姜“苗期三分太阳七分阴,后期七分太阳三分阴”的光照需求。

  “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搭棚遮荫采光是铜陵白姜主要的种植技艺,独具特色。而铜陵白姜的加工,从清洗浸泡到分级腌制,再到最后的检验入库共有十多道程序,道道有讲究。”在位于郊区大通镇金华村的佘家贡姜厂里,金如林对铜陵白姜的种植和加工技艺更是了如指掌。

  金如林是佘家贡姜厂的负责人,也是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他在大通镇流转了百余亩土地作为姜厂的种植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绿色食品基地,生产制作的铜陵白姜采用的是祖传技艺,目前已开发出20多个铜陵白姜品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铜陵白姜文化,他还投资200余万元创办了500平方米的佘家贡姜书法院和佘家贡姜非遗馆。在这里,不仅能看到铜陵白姜种植和加工技艺,还能通过书画家的作品近距离感受铜陵白姜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市白姜研究会会长李敬明介绍,近年来,为加强铜陵白姜的技术保障和传承传统技艺,我市研究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铜陵白姜》省级地方标准、《铜陵白姜栽培技术规程》市级标准,对铜陵白姜种植全过程规范管理,并选取优良姜田,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进行维护管理,展示传统白姜种植技艺,白姜种植面积稳步提升。今年,全市铜陵白姜种植面积达6100余亩。

  创新发展品牌 产业焕发新机

  洗发液、牙膏、面膜、姜色素……位于义安区顺安镇的铜陵白姜发展公司展厅里,各种以铜陵白姜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摆满展台。

  “小产品,大产业。做好铜陵白姜深加工是扩大铜陵白姜品牌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司总经理苏义海介绍说,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一直致力于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新产品,目前除了传统的腌制产品外,铜陵白姜还被开发成了日化、保健等系列50余种产品。同时,该公司还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铜陵白姜种植历史悠久,其优良的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然而,作为我市地方特色农产品,将生姜作为食品的消费群体仍有一定的特定性和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铜陵白姜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白姜消费市场成了白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其中,白姜产品深加工成了不少姜企的努力方向。据统计,目前铜陵白姜加工主要产品有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等系列80余个品种。近几年还逐步开发出洗发水、护发素、营养液等日化系列,姜茶、姜贴、膳食纤维保健品系列及冻干果蔬、姜酒、姜糖、姜汁液体饮料等。除了积极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科技和文创的力量也为铜陵白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铜陵白姜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姜瘟病一直是广大姜农面临的最大威胁,一旦发病,轻则减产,重则绝收。不过这种情况在金丰元铜陵白姜品牌创始人钱雪芹的姜地里有望得到改善。

  2021年11月,钱雪芹选取往年受姜瘟病影响最为严重的60亩姜田作为实验田块,采用“土壤消毒技术”,通过施药机播撒药剂,再利用薄膜密封对土壤进行熏蒸,最后再通过综合隔离化技术等来消杀土壤,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较于传统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提高药剂利用率,减少农药残留,并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降低劳动成本和劳动强度。”钱雪芹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实验,实验田姜瘟病的危害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亩产达到4000多斤。

  钱雪芹说,为了防止姜瘟病的发生,姜地过两三年就要换一次,这种熏蒸技术一旦成功,还可以有效缩短姜田轮作年限。

  相对于钱雪芹用科技的力量为铜陵白姜增产增效,自称“姜四代”的90后姜农胡婷婷则用艺术的形式赋予铜陵白姜更多的文化内涵。

  从铜陵白姜名气最大的大通镇大院村走出来的胡婷婷大学时学的是艺术设计,当她带着传承发扬铜陵白姜文化的志向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爱人程陵一起回到家乡创业后,便发挥二人所长,借力互联网和文创设计,创立了品牌“山礼”,在坚持传统种植加工技艺的同时,从文化创意的角度“重构”白姜产品,把农产品做成艺术品。

  “我们的目标消费人群是都市新中产阶级,白姜分为白露节气前后收获的两种,推出时配以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包装,让白姜产品更像是一份精美的礼物。”程陵介绍说,这其中,小罐装的露前姜更适合作为馈赠客人的“伴手礼”和白姜的初次品尝者。这些年,他们带着这些“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参加了百余场会展,通过面对面交流、一对一推介,逐渐将不少白姜初尝者发展成铜陵白姜的忠实粉丝。而在最近,他们还依托山礼乡村会客厅,首次推出了包括金姜养生汤、姜芦牛肉丝、姜丝黄瓜条等十多个菜品的白姜宴,深受顾客好评。

  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铜陵白姜这一特色产业,采取了保险补贴、有机肥补贴、姜阁补贴等政策和措施加以扶持,并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每年还会举办盛大的铜陵白姜“下姜阁”仪式、“姜王”评选、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铜陵白姜文化旅游月活动,以进一步提高铜陵白姜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下一步,我市将立足铜陵白姜产业基础,以加工为趋势,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中心,发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白姜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铜陵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方盼亮)

来源:铜陵新闻网  作者: 编辑:严静
 
 
   
中安在线铜陵频道|铜陵新闻|铜陵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