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芜湖频道|芜湖新闻|芜湖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 芜湖 > 文化旅游 > 书画

匠心斫制 传承千年古音

时间:2021-05-14 16:09
摘要

  自古以来,古琴一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绵延千古。不过当下会弹奏古琴的人越来越少,而懂得斫制古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青弋江畔的西河古镇,有一位斫琴人翟光宝,不仅通晓古琴音律,更是芜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弋農古琴”的传承人。三十多年来,凭着一颗追求完美的匠心,翟光宝在一刨一凿中,传承千年古音,斫制出一张张清丽古雅的古琴。

  爱“天籁之音”走上斫琴之路

  翟光宝的“弋農古琴”琴馆位于西河古镇的老街之上,琴馆的墙上挂着各式外观简洁、线条流畅的古琴,营造出古朴素雅的氛围。琴馆隔壁是翟光宝的工作室,他正小心翼翼地用凿子在一块一米多长的木板上用力而又细致地凿动着。随着凹槽的逐渐显现,琴的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六七张尚未完工的古琴。“这些古琴都是去年疫情期间制作的,还没来得及上漆。”翟光宝放下手中的工具对记者说,“弋農古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弋農”,即弋农,取自青弋江边的农民之意。说起自己与古琴结缘的经历,翟光宝说,还在上初中时,他跟着父亲沿青弋江而上到泾县桃花潭祭祖,顺道拜访了爷爷的一个老友,这位老人不但会斫琴更会弹琴,当场就抚了一曲《阳关三叠》,那超凡脱俗的“天籁之音”从此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从那以后,他一有机会就去拜访,有不懂的就虚心请教。从当年的研学制琴到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翟光宝通过自己精湛娴熟的手工技巧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古琴斫制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斫制一张琴需要两三年

  一张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斫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上漆、试音上弦等一百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制成成品耗时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翟光宝说,斫琴首先是选材,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为底。其中,面板选择又格外讲究,通常是用老屋房梁的杉木,由于经历年代较久,木料水分充分释放,木质干燥松透不易变形,这样才能保证琴音的质量;槽腹是斫琴一个很关键的步骤,琴的发音源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而槽腹就是要掏出共鸣箱来,这决定了古琴音色质量。槽腹的每一刀,凭得是斫琴匠人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刮灰胎是制作古琴最为耗时的一个环节。灰胎是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像刮腻子一样一遍遍刮到古琴上,等自然干透后再打磨,仅上灰胎就需经过多遍,这样才能让古琴光亮不变色、耐磨耐腐;此后,还需要经过上漆,试音,最后上弦,这么多道工序下来,一张古琴需要数年才能制作完成。

  在翟光宝看来,斫琴不仅凭的是手艺,考验的更是耐心与定力,所谓“琴材无罪 斫心有责”,斫琴其实就是斫心。“一张音色清丽古雅的琴,在任何细节上都不得马虎。斫琴的每道工序都与古琴的音色息息相关,要用严格的标准去把握每个制琴环节,这样做出来的古琴不仅音色动人,且能经久保存。”

  匠心斫制传承技艺

  匠心与手艺铸就的,不仅是古琴更是传承。“三十多年来,先后斫制了两三百张琴,去年疫情期间,基本都在家制琴。”翟光宝说,古琴的造型很多,分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等几十种造型,这么多年斫琴,他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出“弋農”式,也算是为古琴制作烙上自己的“标签”。

  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翟光宝亲手制作的古琴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他的心血,每一张琴也都融进了他对生活的感悟。斫琴对他来说不是职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修行。翟光宝说,他认为古琴的意义远超“雅好”的范畴,制琴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精华。

  制琴之余,翟光宝也希望能将古琴斫制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儿子跟在后面学了两三年,平时业余时间他也会帮忙斫琴。”翟光宝说,传承斫琴这门手艺,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坚守。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古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乐器。翟光宝希望能用自己的这一份坚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古琴认识古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并将这种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来源:芜湖日报   作者:季鲲 梅韬 编辑:冯一嘉
相关新闻
 
 
   
中安在线芜湖频道|芜湖新闻|芜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