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2-08-18 10:03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中共阜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阜阳市考察调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两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政治责任,聚焦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忠诚尽职、奋勇争先,扎实推动阜阳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实干实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谆谆嘱托。

  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突破,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就来到阜南蒙洼蓄洪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就灾后恢复重建、水利工程建设、精准脱贫等工作进行调研,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行蓄洪区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两年来,阜阳市聚焦改善沿淮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这一目标,持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升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加快补齐蒙洼蓄洪区基础设施短板,共完成水利设施水毁修复项目81处,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76.5亿元,其中淮干王临段整治、洪汝河治理、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3项治淮重点工程已完成投资17.26亿元,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开工建设。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积极打造品牌化运营的产品生态圈、联合体组织的企业生态圈、复合式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阜南县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和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成为全国样板;阜南县有机废弃物资源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防止因疫因灾返贫致贫,阜南县在2021年度全省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动力,全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阜阳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扎实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2021年GDP增长9%、位居皖北第一。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工业投资千亿计划、制造业倍增行动等,谋划实施百亿投资项目、百亿营收项目、百亿特色园区项目“三个百亿行动”,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28.7%,位居全省第一。积极开展 “双招双引”,成功举办首届阜阳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300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80%以上;先后引进三峡集团、金风科技、国家电投、华润投资、中科海钠等一批知名企业,今年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十项制度”,举办“阜阳企业家日”活动,召开“企业家早餐会”、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会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重要回信指示精神,努力在保障粮食安全各环节上当标兵、走在前,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今年夏粮单产、总产双创历史新高。

  以开展对接合作为纽带,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阜阳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政策、农业、人口“五大优势”,持续深化与长三角中心区的理念、机制、项目对接,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深化与上海松江区、徐汇区战略合作,并与浙江台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城区合作全覆盖。与苏州市签订结对合作帮扶框架协议,推深做实市级、县级、行业等领域结对合作,有序推进干部交流、共建合作园区等7个方面10个合作事项。积极推进阜阳城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双圈”联动发展,成立阜阳市毗邻县市区经济协作会。突出抓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阜阳经开区毗邻园区体制改革,挂牌成立阜阳首太新能源产业园,深化“亩均论英雄”“管委会+公司”“标准地”等改革,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体系。创建7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21年面向沪苏浙地区农产品及加工品销售额达465.35亿元。

  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抓手,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阜阳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累计拨付10项暖民心行动资金4.22亿元。认真落实初信初访闭环办理、党政领导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党建+信访”等机制,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深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行就业优先政策,坚持走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之路,每千人医疗床位数超全省平均水平。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推进平安阜阳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以激励实干担当为重点,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阜阳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开展“有话请您说·有事我来办”解难解烦解惑主题活动,大力推广白行社区“四事四权”工作法,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开展基层“十佳”争创活动,较大幅度调整提高村和社区干部报酬标准。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大力培育敬业型、学习型、创新型、清正型、绩效型“五型”干部,选派年轻干部赴沪及企业等跟班学习、实践锻炼。聚焦“一改两为”,积极组织开展比本领、比服务、比实绩“三比”活动,建立交流比学的练兵制度、好差评比的通报制度、座次排名的亮相制度,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激情全面点燃,心齐气顺劲足的生动局面业已形成。

  亲切关怀,振奋人心;谆谆嘱托,催人奋进。阜阳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重要回信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对阜阳提出的“两个明显提升、四个力求实效力争上游”目标要求,拉高标杆、扬长补短,只争朝夕、埋头苦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 “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努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添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将稳就业摆在“六稳”之首高位部署、强力推进。两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考察安徽时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疫情反复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持续加大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全力推动落实稳就业各项任务并取得积极成效。其中,今年1月至7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2.9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6.03%,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聚焦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一是坚持高位部署推动。省委主要负责同志4次研究就业工作,并就保居民就业、保企业用工作出30多次批示。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2次召开稳就业工作会议,对做好就业工作进行系统部署。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将就业促进行动摆在首位加以推进。二是加强政策协调联动。突出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健全落实财政、货币、金融、产业、贸易、教育等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机制,强化就业资金投入保障,全面落实国务院“33条”等系列稳就业政策措施,分类细化制定454条助企纾困政策清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良性互动。三是压实稳就业工作责任。省政府及各地、各相关部门成立稳就业工作专班,建立“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市、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任务清单化、举措精准化、责任明晰化,对就业促进行动、新徽菜·名徽厨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情况实行周调度,通过调度、包保等多种方式督促任务落实见效。

  聚焦市场主体,强化稳岗用工保障。一是及时落实社会保险费“降缓”政策。在全国率先发布定向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告,明确特困行业企业(含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缓缴政策,建立缓缴政策企业“白名单”。二是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加大稳岗返还支持力度,将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30%提高至50%,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由60%提高至90%。创新中小微企业“免报直发”模式,通过系统内部数据比对、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实现惠企资金一键发放、直拨直达。三是强化“两保五对接”工作举措。聚焦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创新推出“两保五对接”举措,即围绕保就业、保障企业用工,强化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区域劳务用工等精准对接。建立沪苏浙皖结对帮扶城市劳务协作联盟,健全省外、省内劳务对接机制。组织开展“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着力为企业提供用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就业促进措施。一是实施“53353”拓岗计划,确保高校毕业生有业可就。即青年见习岗5万、短期见习岗3万、机关事业单位招录3万、公益性岗位5万、临时性专岗3万。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出台促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筑梦江淮若干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统筹拓展落实政策性岗位、特定就业岗位和市场化就业岗位。二是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部署“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为农民工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脱贫人口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精心组织“春风行动”“接您回家”等活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实施“稳岗留工”活动,保障农民工“出得去”“回得来”“留得住”。三是实施“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举办首届全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成果展、“军创英雄汇”直播带岗活动,组织各类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助力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和实现就业。

  聚焦困难群体,强化兜底帮扶举措。一是实施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群体,组织实施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等集中帮扶活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注重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开展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为6.22万名城乡低保家庭、脱贫户家庭等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9300万元,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99.35%。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9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三是着力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健全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帮扶机制,畅通线上线下失业登记渠道,落实失业保险扩围政策,促进多渠道再就业。

  聚焦创业创新,强化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启动实施“创业安徽”行动。省政府出台“皖创22条”,聚焦四个重点领域,培育四类创业主体,搭建四大创业平台,完善四位一体培训体系等,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业集聚,推动我省创业活动进一步提质扩量增效,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二是加大融资扶持力度。将国家规定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的上限额度提高至50万元,推动各地加强宣传引导,优化申请流程,增强政策落实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持续推进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等载体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场地租金减免、水电费、网络费等政策支持,重点扶持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在皖创业、返乡创业。上半年,组织认定安徽青年创业园6个,备案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23个。

  聚焦供需对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一是紧扣更加充分就业,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积极推广合肥市先行试点经验,积极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点对点推送就业政策服务信息,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有效促进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码上就业”。二是紧扣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十大新兴产业,及时调整技能培训职业目录及补贴标准,线上线下联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紧扣求职用工精准匹配,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招聘。加强就业指导和招聘服务,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组织实施“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和“千企万岗”云招聘等系列公共服务活动。升级改造“安徽省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高校全部建立线上就业招聘网站,对接国家“24365”和省级服务平台。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