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安徽影像】看博物馆!记录着历史足迹 见证着安徽变迁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安徽博物院见证了合肥市乃至整个安徽省几十年的风云变迁。她与合肥,这个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一同成长着,焕发着勃勃生机。
1956年11月14日,筹备三年多的安徽省博物馆终于成立。期间,博物馆筹备处四处征集文物,准备基建、展览。在徽州地区调查明代古建筑、从南京运回三十年代寿县出土的楚器、编辑出版《楚器图录》……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展厅面积7826平方米的博物馆展览大楼从平地立起,安徽人有了一处精神家园。
1958年9月17日,对安徽“文博人”而言,这是一个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省博物馆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这一番话既是对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徽文物工作的肯定,也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视察,陈毅同志题写了馆名。老照片上一个个亲切的身影,记录着博物馆上世纪的辉煌时刻。
进入21世纪,博物馆迈入发展新阶段。2010年12月28日,安徽省博物馆更名为安徽博物院。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走进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需要精神文化上的熏陶洗礼。每逢节假日,安徽博物院中满是前来参观的小朋友、“大朋友”。安徽博物院成为人们在钢筋森林中的精神栖息地。
如今,安徽博物院实行一院两馆运行模式,藏有文物近22万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等。位于安庆路268号的老馆,展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常设“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好人馆”等展览。位于怀宁路268号的新馆,采用“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常设“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江淮撷珍”等展览。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作为安徽人的精神家园,安徽博物院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多。主题多样的特展、琳琅满目的文创、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活动……安徽博物院在时间的熏染下越发魅力倍显,她将继续见证着安徽的美好发展。(照片素材由安徽博物院李鹏飞整理提供 记者 符秀云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