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媒体 > 中央媒体看安徽 > 农民日报

为粮食安全夯实农田根基

  • 2023-04-26 10:04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河南:全方位健全管护机制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工作,在对农田主要设施摸清底数、全面整改的基础上,探索管护运维模式,创新长效管护机制,破解农田设施运管难题。

  高质量开展排查整改。自2021年起,河南地方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十二五”以来政府出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开展全面排查整改,共排查录入农田机电井89.4万眼,整改提升36.9万眼,基本实现了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期受益。

  全方位健全管护机制。河南在排查整改基础上,全面健全完善管护制度和体制机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市和165个项目县分别制定或修订了本级管护办法。全省充实“一长两员”队伍,全省井长、管护员、维修员达到13万人。河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管护奖补资金,县级财政按照每亩5—15元标准,在年度预算中列支管护经费。为落实日常巡查制度,河南建立巡查维修档案,主要设施每月至少巡查一次、每季度试运行一次;把每年的11月定为“管护月”,集中开展各类管护行动。

  创新性探索运管模式。河南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要求,以亩均不低于4000元标准,再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结合示范区建设,河南广泛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将后期的运营管护融入前期的规划设计和中期的工程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起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主体等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

  信息化赋能精准管理。研发部署“河南省数字耕地系统”“高标准农田在线监管系统”,强化新建项目设计和验收阶段上图入库质检,实现农田项目和设施“线上跟踪、实时监控、资料随查、资源共享”;建立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标准化、规范化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实现“三普”原始数据、过程资料和普查成果共享共用。

  贵州:探索市场运作机制

  贵州省聚焦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成本高、管护难等实际困难,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切实有效保障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增强、投入加大、质量提升,2022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66.2万亩。

  强化高位统筹,主推市场运作。贵州制定印发《贵州省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作为“六大工程”之首,启动秋冬季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会战,在全省推广主推市场运作模式。

  强化创新机制,撬动市场力量。在确保用好财政补助资金基础上和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前提下,以“整县设计、市场运作、以田养田”为思路,以“县级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为路径破解资金瓶颈,保障资金投入,实现农田建设投入大幅增长。2022年整合各级财政投入30.2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54.2亿元,部分项目亩均投入提高到4000元左右。

  强化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引导。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在规范项目管理基础上,大力推广“政府主导、支部主推、农民主体”村民自主建设模式。会同发改部门印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带动5万余名农民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8.2亿元。

  强化项目监管,防范市场风险。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农民主体重要作用,积极防范市场风险,创新建立“635”机制,切实强化项目监管。在设计方案上,探索创新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农民代表“六方会审”机制,让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有效履职,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深度参与,让各方面意见充分表达沟通,真正实现建成一亩、见效一亩。

  新疆:“五方联动”推进三普工作规范运行

  2022年三普工作试点期间,新疆需调查样点28305个,占全国总样点数的14%。新疆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院校支撑、五方联动、农技人员全程参与”的土壤普查工作模式,为高质高效开展土壤三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压实工作责任。区、地、县三级成立了三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制定印发了全区土壤普查实施方案等系列工作文件,组织落实了区级培训、外业采样关键设备、质量控制等工作经费,并加强了督促指导和任务落实。地(州、市)牵头抓好区域内的外业采样质量控制。2022年已落实普查资金6313.71万元;地县两级所需资金3.04亿元,已落实1438.19万元。

  院校支撑,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作用。自治区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科院等5家技术支撑单位作用,选派核心专家力量组建14人的专家咨询组和129人的专家技术指导组,采取分片负责、包干到县的方法指导县级开展普查工作。为解决剖面采样操作环节多、工作难度大、基层采样队伍难以胜任等问题,由科研院校专业力量组成40人的专业采样团队,承担剖面样品采集任务。

  五方联动,共同推进三普工作规范运行。新疆以县级农技人员为主组成外业采样队伍,以国家筛选确定的8家实验室组成制备检测队伍,以5家技术支撑单位和自治区、地级专家组成外业质控队伍,以2家质控实验室组成内业质控队伍,以自治区、地州、县市农技人员组成平台工作队伍。五支队伍2600余人通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五方力量联动配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推动三普工作高质量完成。

  基层参与,切实保障三普工作有序开展。针对新疆表层土壤样点多、工作量大、通达条件复杂等特点,充分调动各级农技人员全程参与本轮土壤普查工作,选派区、地、县三级1121名具有土肥工作经验或农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承担表层样外业采样、平台操作等工作,并累计组织3875人次参加土壤普查技术培训和考核。

  内蒙古:建章立制把控普查工作质量

  2022年,内蒙古采取“一二三四五”工作法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顺利完成5个试点县和53个盐碱地普查县普查任务。2023年在45个旗县开展普查,占任务总量的60%,自治区财政已先期下达普查经费2亿元,普查工作全面启动。

  “一把手”推动。自治区政府主席2次批示、2次召开专题办公会,各盟市、旗县“一把手”靠前指挥、专题研究、强力推动。

  “两大行动”督进。先后启动“攻坚月”“采样清零”两次专项行动,自治区三普办主任、副主任分片包联现场办公,足额配备采样队伍,线上平台专项“周调度”,点对点专题督办。

  “三个保障”支撑。组织保障,协调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科院、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三家院所三家技术支撑单位,以基层农技、耕保技术人员为实施主体,按照分工协作、专业包干模式有效推进普查工作快速完成。经费保障,2022年,通过“五修五审”和2轮专家评审,各级财政落实普查经费2.04亿元。技术保障,成立技术指导组,细化出台各阶段技术指导手册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2期,培训2691人次,组建三普技术交流群24小时轮值在线答疑。

  “四项机制”筑基。严格落实“工作专班推进、上下纵向协同、专家横向联动、专家包联推进”四项机制,全力推进工作开展。

  “五项质控”保质。外业质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三级部门联动”质控模式,确保采样质量。样品流转,疫情期间采取“点对点”专车护送,减少流转环节。样品制备,按照“两个优先”,就近委托、分散制样,确保按期完成。质量控制,实行“远程+”模式,承担质控实验室的下级事业单位现场监督,质控实验室远程视频连线质控。检测质控,采取“3+联合”质控模式,通过质控样、抽检样、平行样三样同控,自治区、盟市三普办和质控实验室三家联合行动,确保检测质量和进度。

  广东:一体构建土壤三普组织网络

  广东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不断推动全省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正在加快推进土壤三普在全省全面铺开,在确保2023年高质量完成一半以上普查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在市级成果形成利用方面发挥示范引领推动作用。

  积极担当作为,加强统筹协作。组建分管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土壤普查领导小组,设立精干有力的办公室,统筹三普工作。组建13家技术支撑单位、院士领衔的省级专家咨询组、122名专家组成的省级技术指导组,严格遴选3家质控实验室、29家检测实验室,加强三普技术支持。省、市、县一体构建普查组织架构,超500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效组织网络。

  严格规范标准,强化培训效能。按照国家最新的培训要求,持续提升培训强度和覆盖面,确保普查工作规范统一。省级层面以考促学,540多人通过理论和实操双重考核获得表层样点外业调查采样领队资格;组织省级技术支撑单位、专家,按地市包片分批开展普查专题培训,全面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土壤普查管理人员及基层农技人员。

  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普查质量。充分发挥数字广东建设优势,利用高精度数据集成基础数据,细化制作工作底图,提高从样点校核到成果编制整个土壤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立专家在线轮流值班制度、技术指导包片制度,强化专业技术指导支撑。组织外业调查队伍开展交叉质控,联合土壤学专家严格把控内业检测质量,融合省外国家级专家、省内专家共同论证试点系列成果,提高质控效果。

  本栏目稿件来自全国农田建设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现场会发言材料

上一页12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