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21-11-24 23:0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0.12毫米世界最薄玻璃、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位于巢湖河畔的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这里汇集展示了1700余件安徽代表性科技“硕果”,不仅令人大呼“哇塞”,更是展示了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的蓬勃生机。

  如今的安徽,已经按下科技创新“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不仅走得快,而且走出了自己的节拍,正逐渐成为一个愈发强劲的“创新策源地”。

  绘制创新蓝图,肩负“探路使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省政府相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不断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引进,深入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撑成果转化的科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高度重视创新的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制到底。我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以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已连续四年实现“进大于出”,总体上扭转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面对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坚持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作为今后五年首个奋斗目标,把“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放在今后五年主要任务的首位、并确立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四个强化”为支撑,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擘画出科技创新的壮美蓝图。

  搭建协同平台,培养“成果土壤”

  孵化器,是无数个“创新念头”迸发和路演的舞台,也是安徽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写照和永葆青春的密码。

  作为我省“国字号”科技园,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针对企业孵化服务,搭建“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创新性开展“精准孵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双孵”发展模式,为企业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坐落于园区内的安徽某公司原先只是一家从事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小型公司。入驻加速器后,大学园针对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多次上门走访商讨解决办法,帮助企业重新定位市场;牵线与合肥工业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对现有技术进行更新升级和加大新产品研发;对接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难题。

  2018年元月,该公司获得江苏某公司战略投资成为子公司。被并购后,公司走上了快车道,2019年实现营收超亿元,化身一只“金凤凰”。

  一组数据彰显了我省协同创新的“加速度”:目前我省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3家、众创空间22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

  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促进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并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树梨花春满园”产业发展新境界。

  瞄准科技前沿,打造“人才磁场”

  科技创新是成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从“瓦特”到“比特”,从“马力”到“算力”,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背后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源动力。

  人类与空气中清晰的影像交互,这个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已经在现实世界栩栩如生。“传统的全息投影是一种有介质的成像,而我们的空中成像技术是通过一个特殊的透镜,把光线汇聚在空中,形成一个实像,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空中的影像进行人机互动。”东超科技董事长韩东成介绍,他们是国内唯一能够自主生产和掌握等效负折射率平板透镜核心技术的公司。

  如今,“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在电梯轿厢、医院自助挂号机等得到了应用,真正让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走入了现实。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安徽省瞄准行业科技前沿,重点扶持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招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或国内一流水平科技成果的人才团队。在先进理念的强力驱动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我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领域。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我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省级财政投入12.63亿元,引导地市和社会资金投入近7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4亿元,共立项扶持220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累计引进院士等各类人才2000余名,走出了一条“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扶持+业绩奖励”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之路。

  当今,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创新的“干货”更多了,“里子”更厚了,“引擎”也更强劲了。奋进新征程,随着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资源加速聚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未来必将跑出现代化美好安徽创新发展的“加速度”。(记者 徐慧媛)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