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民生社会

  • 2022-02-23 06:39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柏松

  “与其化为灰烬,不如留下光明。”在淮南市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里,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或是夫妻、或是兄妹、或是一家三口,诠释着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精神——

  “我们建议举办安徽省捐献遗体(器官)宣传周博爱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遗体捐献,支持遗体捐献……”2月10日上午,吴荣江、冯立林、王家琬三位老人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将一份建议书交到红十字会秘书长陈玉琴手中,表达着遗体捐献者的心声。

  近年来,随着志愿精神深入人心,淮南市登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已近5000名,遗体和器官捐献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善举。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真谛,让大爱在人间延续。

  夫妻同心愿以生命点亮生命

  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街道中兴社区,常能见到一位须发皆白、瘦弱的老爷子在同样白发苍苍、孱弱的老伴搀扶下忙来忙去。大家都熟悉这位热心的老人,对他打趣说:“老冯,又去忙公益了,不要命了! ”老爷子总是呵呵一笑:“没事,我带着老伴和救心丸呢!趁着还能动多跑跑。 ”

  这位老者便是淮南市红十字会的86岁志愿者、安徽好人冯立林。退休后,冯老本可过着清闲怡乐的生活,但这位耿直热心的老党员反而比退休前更加热衷公益事业。

  2006年,他突发心肌梗死,经救治脱险,但心脏装了4个支架,还伴有严重的痛风、高血压。 “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还有许多事没做,还能为社会为后人做点啥呢? ”他做出了决定:和老伴一道捐献遗体器官,为社会作最后的奉献。

  冯老不但是淮南市公务员序列第一例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同时还是一位热心的捐助者。哪里受灾了,冯老会及时送去老两口的捐款;哪里有需要帮助的特困者,他会第一时间与红会联系救助事宜;得知哪里有空巢孤寡老人,他就悄悄带上老伴和孙子前去探望……他成了红会最操心的志愿者。冯老还成功动员左邻右舍、老朋友10余人报名捐献遗体器官。

  53岁遗体捐献志愿者李春一家三口都是红十字会的志愿者。 “眼角膜可以帮助2~6个人重见光明。肝、肾、心、肺都可以救别人一命。以后,我把自己的遗体和器官捐出来,可以帮助他人,而接受捐助的人中也会有人接力捐献,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命延续。 ”李春的妻子耿全芹说。耿全芹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和丈夫一起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队伍后,还动员侄子、外孙等亲戚也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中煤新集公司职工宋店波,从小母亲去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有街坊邻居帮助他,让他从小便有了一颗感恩的心。10年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留样、参加淮南市义工联合会……他与妻子曲红梅一直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当看到有队友在去世时捐献了眼角膜,宋店波夫妻也萌生了去世后捐献器官的想法。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一直喜欢锻炼,身体也棒,以后如果自己去世了,将一些器官捐献出去,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宋店波说。开始时亲人不理解,但宋店波坚定着自己的信念。2021年10月,他和妻子一起,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办理了捐献申请手续。

  对淮南市20余对捐献遗体器官的夫妻志愿者来说,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可光照人间。

  母亲是无言的丰碑

  在淮南市田家庵区翠竹园社区,一对年过半百的兄妹,时常拎着一兜宣传材料柔声细语地向周围的人们介绍着。他们是安徽省唯一一位中国红十字会人道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红十字会终身荣誉志愿者勋章获得者龚宗柔的一双儿女。他们在传承着母亲未竟的事业。

  龚宗柔生长在上海,自幼在圣约翰双语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跟随丈夫一起支援淮南建设。1979年退休后,龚宗柔义务办起辅导“托管”班,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她还资助3名孤儿、照顾孤寡老人。她的爱心被传为佳话,感动了许多人。

  2005年,84岁的龚老报名捐献遗体器官,并立下遗嘱:去世后尽快捐献遗体,将最后一点力量留给后人。 2014年1月12日,夜色沉静。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接受站的一辆面包车,悄然驶出翠竹园小区。车里载着93岁老人龚宗柔的遗体。

  “母亲奉献一辈子不带寸土去,我们也会继承她的遗志。 ”65岁的韦宁告诉记者,兄妹俩也报名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并向人们传递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更多人参与这项延续生命的人道事业。

  “人死万事皆空,把遗体或者器官捐献出去,是大善大爱,何乐而不为? ”对于遗体捐献志愿者来说,遗体器官捐献者用自己最后的奉献,展示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在淮南市红十字会众多的志愿者中,不乏各级各类“好人”“模范”等优秀志愿者,但罕见的是,有一家三人一起被评为“安徽好人”。

  2022年农历虎年春节前后,张道林和胡洋洋这对“90后”夫妻,忙着照顾谢家集区一家老年公寓的老人和慰问谢家集区偏远乡镇的孤寡老人。张道林做的这些,是为了兑现自己对母亲朱方秀临终时的承诺。

  2008年,这家老年公寓的创办人朱方秀走进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申请捐献遗体器官,并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此与公益结缘。 2018年初,49岁的朱方秀因病去世。弥留之际,她一次次叮嘱儿子,把院里的老人照顾好,把她的遗体角膜捐出去。

  母亲就是无言的丰碑。张道林在悲痛中捐献了母亲的遗体器官。深爱张道林的淮北姑娘胡洋洋深受感动,来到淮南,和张道林一起挑起了办好老年公寓的重任,与婆婆、张道林一样成为红十字志愿者。张道林夫妻还一起报名捐献角膜,成为目前淮南市最年轻的夫妻捐献角膜志愿者。朱方秀及其儿子张道林、儿媳胡洋洋被评为2018年6月“安徽好人”。

  “遗体和器官捐献是挽救垂危生命、弘扬人间大爱、展现人性光辉、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更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 ”陈玉琴告诉记者。

  爱心接力让生命在奉献中永恒

  我国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遗体,尊称为“大体老师”。称为老师,意为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作出了贡献。

  “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的不断进步,大体老师功不可没。 ”了解到遗体、器官捐献对医学发展和挽救生命的巨大意义,吴荣江老人的热情被点燃了。 2012年3月18日,83岁的他向淮南红十字会递交了申请,如今已有10年。他还动员女婿也报名捐献。

  2017年8月1日,吴荣江在《中国红十字报》发表文章《当我离开,愿爱留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捐献遗体其实有一种延续的希望,有生之年我想为社会作点贡献。 ”97岁老人牟志修的话朴实而有力。 2011年,他向淮南市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是目前全省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在安徽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刻着陈明华的姓名。今年88岁的孙敬娴老人每年都会来祭奠老伴。老两口在2007年一起办理了捐献手续。如今孙老依然活跃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并经常宣传遗体器官捐献。

  志愿者的义举带动了爱心接力,感召着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行列。

  “与其化为灰烬,不如留下光明。 ”淮南市生命接力志愿服务队队员、49岁的陈海,2006年开始每年坚持献血,已捐献1万多毫升全血。2022年1月17日,陈海和妻子姚勤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他们是2022年第一对登记遗体捐献的夫妻。

  “淮南市是全省启动遗体捐献工作较早的市之一,捐献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目前登记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近5000人,已实现捐献140余例。 ”陈玉琴告诉记者,已经以政协委员提案形式建议,为淮南市遗体器官捐献者建立纪念场所,以弘扬捐献者大爱无私的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行列。(记者 柏松)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