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0-07-04 04:55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张岳

  7月2日上午11时,天长市广陵街道浔河社区文明实践站日间照料中心食堂人头攒动,墙上电视机正播放着“饭前一刻钟宣讲”,宣讲人孙彩霞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阐释“中国梦,我的梦”。“一刻钟宣讲”是天长市在文明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基层理论宣讲模式,充分利用群众零星时间,发挥“模范好人”“百姓名嘴”以及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以百姓视角、群众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

  乡音传党音,党音入民心。 “乡里乡亲讲乡音,老百姓都爱听,连我们老年人都听得有滋有味儿。 ”正在食堂就餐的李云奶奶说。看完视频、听完宣讲,她还要和老伙伴们一起讨论交流,既拉近宣讲员与听众的距离,又拉近了理论和生活的距离。记者看到,在食堂的墙上贴着“一刻钟宣讲计划表”,“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珍惜生命,远离溺水”等宣讲主题,被安排在不同的月份,由不同的宣讲人来讲述。

  除了在日间照料中心开展“饭前一刻钟”宣讲,天长市还在学校每周开展一次“课间一刻钟”宣讲,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周开展一次“晨会一刻钟”宣讲,在村(社区)每周开展一次“网格一刻钟”宣讲,组织志愿者创作文艺作品,通过“一小时巡演”把新思想传播到“寻常百姓家”。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实践,让思想教育接地气、有温度、更自然。

  7月1日,“嘭嘭嘭”的鼓声在石梁镇土城自然村响了起来。一座洒满阳光的农家小院,院中央一张家用方桌充当讲桌,数十张小马扎、小板凳围成几圈儿,从村头村尾赶来的乡亲们就地一坐,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宣讲员黄宗玉的“粉丝”。 “有40多年历史的大鼓书,又派上了用场,把政策唱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黄宗玉说。

  天长市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实施“三分法”,分类、分众、分时开展《时代新语》百场论坛、孝文化百人宣讲、文明家风百家传承“三百工程”,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编写了《时代新语》故事76篇,市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征集《孝行千秋》读本故事100篇,市妇联组织编写《天长家风故事》100篇,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爱听的故事,组建5支乡土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网格、村居、企业、学校、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使新思想在群众中逐渐传播开来,新风尚在群众中逐步树立起来。

  理论宣讲活起来,得益于文明实践志愿者强起来。 “我们按懂理论、懂群众、会宣讲的要求,在专业宣讲队伍中遴选一批、在技术人才中挑选一批、在乡贤能人中优选一批,组建612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去年开展主题活动28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2万多名,受益群众超过25万人次。 ”天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慧琳说。

  李宏祥是天长家喻户晓的“中国好人”,也是文明实践活动的“红马甲”。他在当地文艺界人士的帮助下创作编排《好人李二宝》扬剧,深入乡村义务演出百余场,潜移默化引领农村群众除陋习树新风。他还主动参加天长市组织的“举旗帜、送理论”宣讲团,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尽己所能打通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

  “宣讲员既要‘心中有书’、掌握看家本领,又要‘目中有人’、自觉走进群众,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李宏祥说。

  有声有色的微视频播起来,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演起来,听得入神的群众点头笑起来……天长市文明实践汇聚“一条心”,把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作为首要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