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1-10-30 06:25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史力 王亚 范克龙 徐艳友 耿文娟

  乡村有诗意,栖息靠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产业逐步兴旺,乡村日益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过去5年,我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各项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收获累累硕果,农民增收驶入快车道。千里江淮,广袤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着眼未来5年,必须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粮食安全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懈。作为粮食主产区,我省要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担子的同时,加快实施优质粮工程,把种植结构调优,提升粮食种植效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确保种粮农民有钱赚。

  乡村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家园。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施农村环境 “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持续推动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推动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

  发展更多新产业、新业态。要打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通的渠道,鼓励更多企业、能人下乡,壮大乡村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突出产业、文化、生态等本地特色,加快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要继续深化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

  安徽要强农业必须强,安徽要美农村必须美,安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深入实施农村优先发展,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史力)

20211023000237a.jpgB001.jpg

10月23日,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新庄村花卉基地,村民们正在对菊花进行管理。通讯员 李鑫 苏瑞 摄

20211029000546a.jpgB001.jpg

肥东县桥头集镇正在建设中的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 (资料图片) 通讯员 阮雪枫 摄

  关键词

  农业高质高效

  【报告点睛】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皖浙粮食产销合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智慧农业,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专家解读】

  孙勤(安徽粮食工程学院教授)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做实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统筹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各项工作,构建粮食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提高粮食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努力打造粮食产业园区,使现有粮食产业园区从功能单纯的原粮储存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从粮油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特色加工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单一的粮食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全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背景链接】

  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带动全省244.6万户农民增收18.1亿元,全省优质稻收购价比普通稻平均高0.2元/公斤左右,优质小麦收购价比普通小麦平均高0.1元/公斤左右。

  关键词

  乡村宜居宜业

  【报告点睛】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

  【专家解读】

  汤洋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

  乡村是农民栖息的场所,是从事生产生活的场所。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省委报告特别提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乡村,顺应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非常鼓舞人心。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生活方式。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十四五”期间,要继续高质量、高水平地实施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背景链接】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2019年度971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完成;2020年798个省级中心村已全部开工建设,工程建设进度超过九成。全省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8290个,已认定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12个、重点示范村544个。

  关键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报告点睛】

  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

  【专家解读】

  王广志 (安徽省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切实压实责任、落实政策、夯实帮扶和强化监管,保持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切实做好控辍保学、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大力壮大产业,全力稳岗就业,不断拓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增收渠道,夯实稳定增收基础。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持分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做到凡困必帮、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组织体系、政策体系、队伍体系转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背景链接】

  我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高质量脱贫的“皖美”答卷。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安徽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广大脱贫群众收入大幅增加,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关键词

  农民富裕富足

  【报告点睛】

  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乡土特色产业。

  【专家解读】

  董仁泉 (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安徽是农业大省,优质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沪苏浙地区人才、技术、资本实力雄厚,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各方携手农业合作潜力巨大。要鼓励引导我省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抓住我省加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的机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面向沪苏浙大市场,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十四五”时期,要以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康养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依据我省乡村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特色产业,以突出皖南山水景观、皖西红色生态、皖中江淮风貌、皖北田园风光的自然特征,融入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进一步整合乡村资源、产品、产业、公共配套等要素,打造集约性、开放性、高效益和多功能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与农民富裕富足。

  【背景链接】

  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0元,居全国第10位、中部地区第1位,创历史最好成绩。从增幅看,与去年同期比增长1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关键词

  深化农村改革

  【报告点睛】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全覆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专家解读】

  周策 (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站长)

  省委报告对我省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我省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这次省党代会的新部署和新要求,从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的高度,继承敢为人先“大包干”精神,用好农村改革这一法宝,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重点围绕解决农村“人”“地”“财”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细致地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擦亮安徽农村改革这张亮丽名片。

  要加强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方式,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乡村振兴用地供给,不断增强农村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消除农村改革发展要素壁垒,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源源不断地提供持续不竭的内生动力。

  【背景链接】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有1.1万个村开展“三变”改革,占比达69%,距全年任务仅差1个百分点。各地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建设“百千万”工程,上半年安排扶持资金9亿元、落实项目1833个,目前集体经济强村达到889个。

  (记者 史力 范克龙 整理)

  ·基层实践·

  宜居宜业幸福村

  秋天正是乡村最美好的时节。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如明珠般散落在江淮大地上。

  走进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张浦郢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斑驳墙面粉饰一新,全长2公里的张浦郢村主街道上,村史村情墙、文化传承墙、民俗风情墙等别具一格……乡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家门口路面坑洼,想出门遛弯都没地方去,现在仿佛住进了公园,环境好,空气也好。 ”今年71岁的村民王学堂说起家门口的变化满脸笑意。

  乡村美不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是否干净整洁。黄泥岗镇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2018年以来建设运营维护24.32公里“四好农村路”。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滁州南谯区黄泥岗段全长3.1公里,串联起了黄泥岗镇的美丽村镇景色。

  与此同时,黄泥岗镇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常态化保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2018年至今推进农村改厕761个,共改造户用厕所1140个,新建和改造水冲公厕23座。

  村庄美、产业兴。黄泥岗镇唐庄村高标准农田里一片金色的海洋,金黄饱满的稻穗在阵阵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稻香扑鼻,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6000亩“富硒稻”开始收割。

  今年32岁的周圣君是地道的黄泥岗镇人,从事农业生产已有10多年,基于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了解,决定在唐庄村种植高品质的“富硒稻”。说起 “富硒稻”,周圣君一脸笑容地算了一笔账:“2020年我们试种了4000亩富硒水稻,今年的6000亩富硒水稻生产,经测产可为合作社社员亩均增收1000元,预计6000亩增收600余万元,社员们干劲越来越足,以后日子越过越红火。 ”

  “我们还准备筹建大米加工厂,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进一步打造生态富硒大米品牌。 ”唐庄村村书记程东山说,要通过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等模式,销售推广富硒大米,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走出乡村振兴的“硒”望之路。

  如今,行走在黄泥岗镇,房前屋后有花,公路沿线常绿,乡间村道曲径通幽,文化广场洁净舒适,篱笆菜园整齐划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通讯员 王亚 记者 史力)

  ·基层实践·

  万亩香稻富农家  

  “俺今年种植的12亩香稻,每亩产600多公斤咧,比以前种普通稻好很多,每亩地能多收入四五百元!”10月28日,凤台县大兴镇武集村村民赵云路看着一袋袋稻子被装上大卡车,高兴地同记者唠着嗑。

  赵云路是大兴镇武集村的脱贫户,身患残疾,曾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 2016年以来,在镇村的帮扶下,赵云路的十几亩田由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托管,种植订单香稻,镇村为其提供稻种,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不仅让赵云路日渐抛荒的耕地“满血复活”,更让他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并于2019年脱贫。 “俺今天能过上这好日子,多亏这些香稻哩。”赵云路笑着说。

  大兴镇农技站站长李刚告诉记者,目前在大兴镇,像赵云路这样在香稻产业带动下脱贫并走上小康路的贫困户有120余户。大兴镇从2012年开始试种这一香稻品种以来,目前全镇已有80%以上的农户都已种植,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余亩,香稻不仅亩产量高,抗倒性、抗病性强,而且市场价格也比常规品种高,能让农户增产增收。

  位于大兴镇武集村的泰华米业加工厂,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记者在现场看到,往来穿梭的运输大卡车以及各类农用运输机动车几乎不停歇,公司的磅秤一直“忙”个不停。泰华米业负责人武少同告诉记者,自今年秋粮上市以来,公司的两条生产加工线昼夜不停,员工们也是连班倒,确保农户种植的香稻不愁销。

  “这段时间,每天订购的电话、微信都很多,目前主要销往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效益可观。 ”武少同一边指挥协调来往的车辆,一边对记者说。

  “我们镇依托泰华米业这一省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的集约型模式,走上了产品系列化、产供销一体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子,目前已形成了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备一条龙的绿色产业链。这些年通过辐射带动,全镇已涌现出十几个香稻种植大户。 ”李刚说。

  一粒小香米,香飘千万家。 “香米产业已成为大兴镇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共建立6000亩香米高质量核心种植区。 ”李刚介绍,今后将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跟踪服务,全面保障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通讯员 徐艳友 耿文娟 记者 史力)

编辑: 付刚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